什么是生命力?
當我們看見一個兒童和一位老者,我們通常會說兒童的生命力“旺盛而鮮活”。“生命力”看不見,甚至不到某種年齡我們都無法感知到。當我們開始衰老想要抓住青春時,當我們的生命力開始衰退時,“生命力”就在我們的內(nèi)在與我們不期而遇了,在她要慢慢離開時,我們開始感覺到她,靠近了她。
生命力究竟是什么?在很多不同的領(lǐng)域、不同的書本、學(xué)說和語言中,這個詞匯常常出現(xiàn)。其實它就流動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似乎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卻又不能完全確定。
在我12歲時,我的一個4歲的侄子因醫(yī)療事故去世了。那時正是冬天,我在奔往他家的路途中穿過了一片荒蕪的田野,心里覺得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不是“一個人死亡了”這樣的消息。那究竟是什么?兩天前我還照顧過這個孩子,我和他有著交融一體的情感連結(jié),但我不知道“死亡”究竟是什么。到了他家后,我穿過擁擠的人群和一片哭聲,來到平躺的他的身邊。他臉色蠟黃。我伸手去拉他的手,當我的手碰觸到他像面條一樣的手時,剎那間一種奇異的感覺傳遍了我的全身:一個“東西”離開了他的身體,躺在那里的不是他,只是一個物體。那東西回來了才是他。這并不是成人世界里所說的死亡,那種感覺也并不是悲傷,我只是無法把他和一個活著的、走動的生命聯(lián)想在一起。必須用“他走了……”這句話來形容:那感覺實在是太刻骨銘心了。那東西究竟是什么?是生命,還是靈魂?去了哪里?我為什么會這樣感覺呢?有多少人有過類似的感覺呢?
在我還是孩子的世界里,這是死亡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覺,它留在我的記憶和感覺的深處,很久不曾被問津。
當我們活著的時候,生命可以全然被忽略;當死亡到來時,生命就不可阻擋地來到了我們面前。這是我透過我所愛的一個孩子“觸摸”到了生命。
其后我體會到人的生命的組成部分并不如此簡單,用“生命”一詞來概括那一部分是不完全的,應(yīng)該稱它為生命力。在頭腦中,我會認為我明白什么是生命力,但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生命力。任何一次,我在書中看到“生命力”這個詞,我都無法從根本上知道它,我是說知道,而不是理解。
有一次一個長輩問我:“你有沒有做過這樣的實驗,模仿一個4歲孩子一天的活動,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接著說,“我做了,但我模仿的時間都沒有超過一個早晨。他彎腰我就彎腰……他蹲下我就蹲下……他跑多遠我就跑多遠……最后我累得都不能動彈了,但他什么事都沒有,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
兒童生命的活力為什么這么旺盛?
我是否能夠?qū)⑸ν耆珡纳眢w里分離出來,以便讓我充分體驗到它的存在呢?
有一次和朋友探討關(guān)于生命力的話題,一位愛好瑜伽的朋友分享了她獲得這種體驗的經(jīng)歷。她說:“那種深深的潛藏在人身體和生命深處的能量,從我身體的深處升騰而起,當它從我的頂輪流暢而出時,我開始起舞——身體不存在了,呼吸不存在了,周圍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一種充滿喜悅的、充滿愛的生命力與精神能量成為我的全部,我必須舞蹈。所有的一切都成為了喜悅、愛、生命力、精神能量,整個世界以及宇宙和我融為了一體,或者我和它們成為一體……就好像一種淡藍色的生命的海洋……純粹的生命精神能量鮮活地流動著,如此自由,如此自由地舞蹈……”
生命具有自我調(diào)節(jié)的智慧
生命的主要特征,就是自我調(diào)節(jié)。而調(diào)節(jié)首先是要依靠情緒。
不僅兒童,成人在面臨突如其來的變化時(甚至是一些小變化),也是借由情緒的表達來完成過渡的。釋放情緒就是調(diào)節(jié)的最好辦法。
我還應(yīng)該談?wù)労⒆討嵟ㄉ鷼猓┑那榫w,因為我們同樣不接納孩子的憤怒。
父親給3歲的兒子買了一個紅薯,孩子拿著紅薯專注地集中在了紅薯的皮上……父親付完錢,看著稚嫩的兒子艱難而笨拙地剝著皮,父親毫無覺察地想:“按兒子這樣的速度剝皮,恐怕半天也吃不到,而且時間太久了!”忙于“正事”的父親情急中便一把奪過了紅薯:“爸爸幫你剝!”孩子怔住了,父親急忙剝皮時,孩子憤怒地大哭起來,父親慈愛地說:“別急,別急,馬上就好!真是太急了!”父親認為孩子是急于想吃到紅薯,便急切地剝開了一半皮,另一半留著便于孩子拿在手里。父親遞給憤怒哭叫的孩子后,孩子卻將紅薯憤怒地扔到了地下。這一扔也激起了父親的憤怒。
這位情緒發(fā)展未成熟的父親,瞬間便和孩子的情緒共生了。他不知道孩子的興趣在于剝紅薯皮,在于手的使用,在于必須由自己剝皮再吃的內(nèi)在秩序,兒童成長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會憤怒。這一切完全是基于成長的需要。由于成人無法站在孩子成長的角度來對待兒童,所以就這樣和孩子失之交臂,擦肩而過。憤怒在開始的時候只是兒童用以保護自己、維護和爭取自己心智成長的權(quán)益與機會的工具,而在后來卻成為相互不理解的代言。
對于這位父親,基于自己完全不明白孩子成長的需要,那就請允許孩子有情緒,讓孩子惱怒的情緒通過哭流淌走,這是最好的方法。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評判。請不要啟動自己尚未成熟的情緒去理解孩子的情緒。情緒是孩子的,不是你的。
成人需要給兒童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和自己的情緒相處。孩子需要和他的情緒相處多久呢?這個時間根據(jù)孩子的年齡而不同。正常的情緒發(fā)展,從與情緒相處、熟悉,到調(diào)解……年齡越大,這個過程的速度就越快,有意識的調(diào)整就越多。
孩子是他情緒的主人,對情緒的處理與整合是由個體生命內(nèi)在完成的,是一個黑箱操作的過程。而整合的結(jié)果才是核心,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這部分決定于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兒童所有的情緒都在于如何協(xié)助孩子自己的成長上,協(xié)助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自我是否可以建立,人才可以透過自我形成一個管理的系統(tǒng),情緒包括在這個管理系統(tǒng)之中。
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不接受各種看似“不好”的情緒,例如哭,認為那是不好的,這樣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其情緒通常都不能發(fā)展、成長、成熟。而由于成年人的情緒尚未發(fā)展成熟,尚未從和母親的情緒共生中完全分離、獨立起來,所以成人在對待孩子時極容易釋放自己的情緒,轉(zhuǎn)向和孩子共生。似乎是孩子惹怒了父母,但其實是父母讓自己共生了孩子的情緒。由于孩子的自衛(wèi)能力弱,對成人沒有太大的制約能力,所以成人在孩子面前比較放松,成人也就容易因松懈而不節(jié)制自己的情緒。變化無常的情緒極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不安全感,產(chǎn)生對成人的防御、警覺和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我們只是期盼有一天,成人愿意和孩子一起讓情緒成長成熟起來。成熟的情緒狀態(tài)使得成人內(nèi)在寧靜而平衡。這樣孩子在看到成人時,就會像看到了一只大象、一頭獅子一樣開心和好奇。而且由于成人的情緒是成熟的,兒童也就自然的有了一個參照模式,因此這才是孩子情緒成長的理想環(huán)境。
情緒的成熟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兒童時期,情緒狀態(tài)是判斷孩子是否正常成長的一個衡量尺度,甚至孩子身體的狀態(tài),也可以通過觀察情緒的“好壞”來判斷。愉悅而平靜的恒定狀態(tài),是保證兒童情緒成長和其他各部分成長的前提。情緒始終沮喪的孩子,他的各部分都有可能停留在原始的狀態(tài),這也意味著他的生活、他的成長可能就是不幸的。成年后他會成為情緒的俘虜,被情緒掌控,這就容易發(fā)展為成人的道德問題。
當孩子不愉悅時說:“打死你。”你不會詫異。當成人憤怒時要“打死你”,就在接近違法的邊緣。情緒的原始狀態(tài)會使一個成人無常和沖破關(guān)系和社會的底線。當然它還要復(fù)雜很多。
國際上有些教育工作者專門調(diào)查孩子的情緒狀態(tài),統(tǒng)計孩子一天會笑多少次。擁有愉快情緒的孩子,他的成長和發(fā)展也總是讓人愉快和放心的。
如果我們完全不知道我們內(nèi)在的世界有如此豐富的情緒,我們可能根本就無法認識到它的價值。內(nèi)在世界的情緒能推動和調(diào)解我們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而完整的人,為我們帶來內(nèi)心的寧靜和幸福,帶來意識的激情,帶來良知和真正的道德,帶來對其他生命的了解和愛。
我們可以了解一只青蛙的身體結(jié)構(gòu),但不可能知道它的身體感覺。青蛙能聽到什么樣的聲音?看到什么樣的光?看到什么樣的世界?受傷是什么感覺?我們無從知道。但我們可以借助情緒感覺到青蛙舒適時的歡快,還有面對恐懼時的逃生愿望,以及死時的掙扎。這樣的情緒連結(jié)會使我們產(chǎn)生愛意,讓我們了解我們生物共同擁有的東西,了解我們和生命終將是一體的。
一個人如何和自己相處,在很大程度上不完全取決于頭腦與理性,因為理性只能分析和認識情緒,而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這有賴于情緒的成熟度。情緒成熟,人的發(fā)展才會正常。我們可以從許多杰出人物身上看到這一點。所以,一個人的完整和成熟更直接地來源于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共同的成長和完善。自我調(diào)整的關(guān)鍵因素是內(nèi)在自發(fā)地產(chǎn)生自我支持和自我關(guān)愛的情感(這就和情緒緊密相關(guān)了),而不是自我支持和自我關(guān)愛的認識。僅有認識是做不到的。
從父母的愛到自我的關(guān)愛,這個循環(huán)的完成,才是情緒成熟的標志。成熟的人首先能清晰地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剝離開,他清晰地知道“情緒是我的”、“我要為我的情緒負責(zé)”。負責(zé)指的是我要照顧我的情緒,清晰我的情緒,知道我情緒的來源,準許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接下來再去看看那情緒背后站著什么,然后我們請站在情緒背后的那個東西出來,和它在一起,把它轉(zhuǎn)化成支持我們生命的東西。這個過程才叫情緒的自我支持過程。
當我們可以站在痛苦后面愉快而微笑地看著我們的痛苦時,我們可能就成熟了。只要讓孩子在童年的時候經(jīng)歷他應(yīng)該經(jīng)歷的情緒成長歷程,他就可以達到。
當我們的情緒到來時,她是我們的部分,我們可以看著她,和她相處,使她成為我們的動力、支持者、過渡者和升華者,而不是迷惑者和侵害者。沉迷其中,或者壓抑、焦慮、自虐、沉淪,這都是源于沒有建立起情緒的內(nèi)在系統(tǒng)。
原文:孫瑞雪 選自《完整的成長》 文章經(jīng)過編輯
圖來自百度圖片 圖/文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