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素有漢文化淮河文化重要發源地之稱,有“書法之鄉”之譽,先后走出了大師級書畫藝術家劉開渠、蕭龍士和著名書法家李百忍。走在宿州大地上,處處可聞翰墨飄香,時時可見書畫創作天地。在這樣的環境中,生于斯長于斯的徐華從小耳濡目染,愛上了書法,從臨帖學“二王”,攻習顏真卿,繼而追隨禇遂良,主攻王鐸,間歇研習吳昌碩石鼓文,博學眾長,轉益多師。又認真咀嚼,多方汲取營養,形成自我風格:楷書筆意圓勁,氣勢開張,結體寬博整肅,又顯雍密拙樸,行楷勁挺鮮明,雄肆拗峭;吮吸趙孟頫的法乳,行書結體嚴整,秀麗圓潤,精致行句,成為當代宿州書壇上一匹黑馬,引人注目,不可小覷。品味徐華的行、楷、篆、草作品,心中總會涌起一陣情感的沖動和神清氣爽的快感,他那真率不雕的點畫,靈動瀟灑的筆姿,豐富和諧的節奏和超脫放逸的情韻,把書法帶到了藝術境界,他的這一系列作品在瑰麗燦爛之極歸于平淡,而又在平淡之中散發出濃郁的雅逸和酣暢之情……徐華的《行盡江南》等幾篇行草清媚透逸,情馳神縱,有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于筆法體勢之中,飛揚著神采,抖擻著風流,不啻是他行草作品佳作。徐華博采眾長,出入百家,力糾學習二王中的流弊,大膽推陳出新,完美地融會南北書風,采篆隸古法入楷、行、草書,獨出機杼,《山鬼為鄰》《行盡江南》等書作書風勁健厚重,博大雄深,莊嚴茂密。其筆法,中鋒運筆,筆筆沉著,飽滿圓潤,筋健肉豐,精光內含,張力彌滿,蓄而不發,端莊中和,從中不難品嘗到二王的法乳和趙孟頫的遺韻,但始終散發出徐華本人的味道,折射出他從傳統中來,在創新中又回到傳統中去的最為樸素與平實的藝術觀念。孫過庭《書譜》所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則又下下矣。”徐華多年的苦學勤練終修成果,印證了這段名言。草書是最具藝術魅力,最能傳情達意的書體,徐華在書法創作過程中,大膽地涉獵了這個“難啃的硬骨頭。”我們從他的杜甫詩《登岳陽樓》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筆勢飛動,勾連回繞,參錯變化,勢奇形詭。作者根據字勢靈活地變化筆法,多用曲、用環,能在多處曲筆環筆之中夾雜幾筆直意較強的筆畫,從而使整篇作品精神煥發,情趣倍增。再,徐華在不經意中注意了用墨的濃淡、深淺和枯濕,但見枯墨與濕墨交錯,濃墨與飛白交溶,和諧統一,意態紛呈,讓不著鉛華的黑白之姿,別具一番風流。觀賞徐華的幾篇草書力作,讓你感受到飛白線條上的猶如飛流直下,蕩氣揚波的瀑布;感受到筆酣墨飽,揮灑之下的元氣淋漓,精神大揚,振奮人心。還要說一下徐華的行楷,《行盡江南》與《山鬼為鄰》無疑是徐華近期力作之一。作品的整體氣息很好,書寫自然,飄逸灑脫,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個悟性很高的書法家。筆法熟練,出鋒靈活有變,收度皆有控制,顯示出作者良好的駕馭能力;線條不凝滯,動靜結合,收處不板,放處不散,整體線條質量較好,又受趙孟頫之影響,通篇寫得濕潤高雅,清新可人,端謹沉穩,儀態閑適,章法清朗,字字獨立,偶有相連,亦見情系,如平靜之湖面漣漪微蕩,動人心弦,當然此兩幅作品之中,亦有些微不足之處,如個別點畫有輕緋之筆,特別是收筆處,虛鋒較多,不夠沉實,需再磨礪。
至于徐華的楷書,看得出以歐、顏筑基,寫得平實、莊重,《神龜雖壽》《千字文·天地玄黃》寬博處帶整肅,刻意里有天然,在一張白宣上比較完整地表達了作者的藝術情懷和思想,是兩種難得的楷書佳作,作品雖然字數較多,但能不急不厲,娓娓道來,不乏書寫性,藝術感和傳遞沒有生澀感。另一斗方楷書《采菱》(唐·王維詩),布局很藝術,兩行序言般的小字引來格格正正的一首六言絕句詩。古人云:“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仔細觀摩此幅作品,其一,把握了楷書結體的基本原則,字與字、行與行之間重心平穩,平衡對稱;突出主筆,主次分明,中心緊湊,四周伸展,平行等距,布置均勻;其二,注重研究筆法。點畫形態及變化有節奏,合乎情理,不逾規距;其三,注意參差。整篇方整,沉穩、安靜。有筆斷意連之趣,有直逼“唐楷”之勇,更有躋身“今楷”之求。
徐華工作之余還擔任一所大專院校的書法教師,這對于他來說,是推進他書法藝術創作的助推器。“教學相長”,他在教學中,不時發現學生在點畫撇捺中的弱點和疵點,再通過自己的實踐體會把自己掌握的筆墨技巧點滴不漏地傳授給學生,自己也從中不斷獲得新的啟示和新的感悟。因此,他所教授書法的大專院校里書法新秀頻頻脫穎而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徐華為此也感到十分欣慰,反彈為自己書法藝術創作的一股不可遏止的前進動力。令人驚喜的是徐華大膽涉獵篆文,他學篆源于《石鼓文》,書法精美,線條勻整,結字嚴謹,用筆遒勁圓潤。作品《求學》整體書風茂密巍然,工整飽滿。其中“貴”、“虛”兩字布局緊密,宛轉流暢,結體上疏下密,筆勢放縱,給人以跳動活潑的感覺。藝術無止境,書法之海無際涯。在徐華的幾種書體書法作品面前,心中總會涌動一陣情感的沖動和神清氣爽的快感。他多次參賽獲得的金獎和一等獎以及擔任多家書法協會的職務告訴我們,徐華在書法藝術創作方面,重視傳統,著意創新,他的學養與功力的綜合修練,成就了他在書法創作方面取得一個又一個驕人的成績。補記:最早接觸到徐華書法大約在2019年下半年,2020年7月我寫成《品味徐華書法之美》,通過公眾號《文藝縱橫》推出,后被多家報刊轉載。甘一鳴先生長于書畫鑒賞,近年又常給《文藝縱橫》供稿,最近我轉發徐華書法圖片給他,并進行了比較深入的討論,不曾想未過幾日,他便執筆寫成了《顯遒勁高古 展瀟灑俊逸 ——徐華書法抉微》。本人忝列第一作者,這是因了甘先生一再邀約、堅持,念及徐華系安徽師大同門學棣,這次我便同意了一起署名。在此鄭重聲明,甘一鳴先生是本文的執筆人,我只做了一些文字修改。丁勝如2021年12月13日夜補記于合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