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方解:本方的麻黃發表致汗,佐桂枝止痛,杏仁平喘,甘草和諸藥,故治太陽病表實無汗、身體疼痛而喘者。
36.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解析:這里的太陽與陽明合病,當指既有發熱惡寒的太陽表證,又有大便難的陽明里證。喘為麻黃湯和承氣湯的共有證,不過承氣湯證,為腹滿而喘,主要由于腹滿上迫胸膈,因而發喘。下之滿去,則喘亦自已。而麻黃湯證,主要由于表實發喘,氣逆胸中,因使胸滿。發汗喘平,則滿亦自消。今喘而胸滿,為麻黃湯證,不是承氣湯證,故謂不可下,宜麻黃湯。
按:本條就喘之一證,以示麻黃湯證與承氣湯證的鑒別法,對于辨證甚關重要,潛心體察,應仔細玩味。
37.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解析:太陽病證,遷延時日,而見脈浮細者,為血氣不充于外。嗜臥者,病邪侵及內臟,令人身乏神倦。依此脈證,知病傳入少陽,外證已解。設更胸滿脅痛者,則柴胡湯證具,宜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且無嗜臥、胸滿脅痛者,則病還在表,雖十日已去,似宜與麻黃湯。
按:第97條小柴胡湯證有“血弱、氣盡、腠理開”,說明病傳少陽的時候,多是體表的血氣不足。本條的脈浮細,就是體表氣血不足的脈應。身倦嗜臥為病傳少陽的確征。臨床之際重感冒表解而熱不退,常見此證,以小柴胡湯隨證加減,治無不驗,但不限于十日已去,即便是三四日亦多常見,宜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