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知道了關于這本書的兩個評論。一條是這本書很難讀,另一條是豆瓣上8.6分的評分。
我用了十天讀完這本書,這兩句話似乎都得到了驗證。要把這本書讀下去的確需要耐心,但把這本書讀下去也的確有所收獲。收獲之一就是我的確想按照書中所說的規則和步驟去讀未來想讀的書,至于成效如何還要在我再讀一些書之后才能看出。在繼續讀書并評價這本書之前,我想按照作者的建議,“在評價一本書之前,你最好再三確認你真的懂作者在說什么”,確認我已與作者達成了方法上的共識。
有一點毋庸置疑。作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四個層次層層遞進亦層層包含。
當我們可以閱讀大部分讀物并已經能學習閱讀技巧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進行檢視閱讀的訓練了--是的,閱讀水平是在訓練中提高的,無論是控制閱讀速度的方法還是提高閱讀質量的方法。
全書很多地方多次強調了以下四個問題的重要性,書中第二篇是主要針對論述性的書討論分析閱讀的規則,我在這篇文里也主要指論述性書籍,第三篇是在論述性書籍的基礎上對其他類型的書籍的閱讀方法進行的介紹,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圍繞這四個問題進行不同程度的變化。
只要是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就要以適當的順序提出適當的問題。關于一本書,你一定要提出四個主要的問題。
找出一本書的主題,看出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找出作者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除非你能回答前兩個問題,否則你沒法回答這個問題。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么才行。然而,等你了解了一本書,如果你又讀得很認真的話,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這位作者會認為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去了解嗎?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接下來就是有關更高閱讀層次的閱讀規則了,同時要記得思考如何回答上述的四個問題。
1)先看書名頁,然后看序,副標題,相關說明,宗旨或特殊角度。之后思考將這本書歸類為某個特定的類型。而在那個類型中,已經包含了哪些書。
(2)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
(3)索引。快速評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如果你發現列舉出來的哪一條詞匯很重要,至少要看一下引用到這個詞目的某幾頁內文。【議題這個詞在后面主題閱讀的部分有提到,是主題閱讀的步驟之一】
(4)出版者的介紹--廣告文案
此時停下來不再讀或是細讀,再或者,繼續略讀。
(5)從目錄中選幾個看上去和主題有關的篇章試讀
(6)隨意翻看,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注意后記和最后幾頁
從頭至尾通讀一遍,掌握基本架構,進行摘要。
要注意的一點是,四個層次是層層包含的,如果要進行分析閱讀的話,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也應該進行。第一階段的檢視閱讀幫助我們分析在這個階段一定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準備要了解本書的架構。第二階段的檢視閱讀幫助閱讀者在分析閱讀中進人第二個階段。粗淺的閱讀,是閱讀者想要了解全書內容的第一個必要步驟。【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在第二篇有提到,為詮釋規則】
(1) 盡早把書按照種類和主題分類
(2) 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 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 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5)找字,用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找句,抓住重要主旨。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8)確定三個問題,1、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2、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3、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A. 智慧禮節的一般規則
(9)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評價。(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如果你不是為了贏而贏,最好仔細耐心的聽作者說了什么。別仗著作者無法出現在你的面前就殘忍就無情就無理取鬧,閱讀一本書應該讓作者把他能說的他想說的說完,進行正常的對話,這是思維的禮節,成不?sir。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我們應該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作者一再強調區別知識與意見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作者的主旨沒有理論基礎,就可以看作是作者個人的意見。同樣,我們評論一本書的時候也一定要有理論基礎,否則那很可能就是一些很情緒化的評論,欣賞或厭惡,偏愛或偏見,作者認為沒有理論基礎的認可或否定其實代表沒有真正的理解。不過作者將范圍縮小在書籍這個范圍。因為世界上還有一種存在叫做腦殘粉,霍建華在一個綜藝節目里說過一句話“做粉絲好好的為什么要做腦殘粉呢?”【PS:我有時候也是腦殘粉,抱頭,表打我】
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就是說,你認為作者錯了,是因為你知道他不知道的事,“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王力宏的一首《你不知道的事》送給被這樣批評的作者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這個標準的意思是,作者知道那件事,但他知道的是錯的。從亞里士多德到現代諸多不太嚴謹的戲劇本和小說,這樣的錯誤都發生過。這種錯誤當然是越少越好,但如果無關痛癢,也不必反應過激,何必在男女主角情深意濃的時候在意發飾是不是用對了地方。閱讀目的不同,閱讀方式自然不同,作者主旨不同,注意的重點自然不同。如果閱讀的是歷史書,錯了一根頭發絲都是不應該的。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作者的前因后果對不上就會造成這種問題,當然,還得強調一遍,批評觀點也是需要理論支持的,如果你告訴我“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這么說就是不合理”。我就只能送一個微笑:),不能點贊了。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但事實上,前三點可以為你的批評提供理論支持,而這一點只能讓你對一本書暫緩評論
(1) 針對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并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1) 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 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匯,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匯來詮釋。
(3) 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后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范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 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并列。
以上就是有關四個閱讀層次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