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距離軍訓報道才過了5天,年僅15歲的高一男生王某正在寢室的床上躺著玩手機。這時舍友過來要借王某的手機,但被王某拒絕了。
雙方發生沖突,舍友喊來其他人前來幫忙,雙方再一次出現了肢體沖突,之后王某倒地不起。雖及時送醫,但王某最終還是因為搶救無效去世。
王某家長:怎么也不會想到只是短短五天過去,再次收到兒子的消息竟然是學校通知孩子已經離世。家長的痛苦可想而知。
類似的事件在以往也有發生,各種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為此,也有的家長持刀沖入校園,捅死欺負自家孩子的學生……
如果你的孩子遭遇校園暴力,你會怎么辦呢?
什么是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孩子們之間權力不平等的欺凌與壓迫,它一直長期存在校園中,發生在同學間欺壓的行為。
可能包括肢體或言語的攻擊、人際互動中的抗拒及排擠,也有可能是對身體部位的嘲諷、評論或譏笑。而對方家長常常以為是小孩子的不懂事而模糊化。
一般來說,霸凌有下列特點:
1.男孩與女孩同樣地都會有霸凌行為。
2.從學生的自我報告研究中發現,男孩比較會進行霸凌行為。
3.一般而言,男孩大多只會被男孩霸凌。女孩會被男孩及女孩霸凌。
4.言語霸凌是最常見的霸凌方式。
5.男孩比較會使用暴力霸凌,女孩則是以散播謠言、社交霸凌為主。
6.被霸凌的時間長了,會有心理障礙。
那么,作為家長該怎么做才能教孩子機智應對校園暴力?
怎樣去判斷孩子是否已經遭遇校園欺凌?
對于已經不幸遭遇校園暴力的孩子,家長們又該如何正確引導?
如果家長在接孩子放學回家的路上發現孩子臉上傷痕和淤紫,不愿意上學,時不時的說自己沒錢吃飯,要多給一點生活費,家長就應該考慮到孩子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千萬不要不把當一回事,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如果家長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孩子有可能會自卑,容易在長大后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退縮、孤僻、壓抑等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會形成邊緣化人格和反社會人格。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有時候犯了錯,都舍不得打一下,如今竟然在外被別人欺負,那心里真是十萬個不是滋味。面對孩子們的小江湖,家長是該教會他們血性反擊以暴制暴,還是提倡寬容,讓孩子們以德報怨?那到底應該怎么做才好呢?
1,在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家長不用主動介入其中,成為評判是非的法官
家長們在發現孩子們出現交往沖突時,首先要保持冷靜,只要沒有發生危險,就只做個冷靜的旁觀者,不出手干涉,不替孩子強出頭,父母應該相信孩子的能力,為他們提供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沖突。我們不可能時刻護在孩子身邊,在你可控的范圍內,訓練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才是制勝高招。
2,家長不要過度在意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
孩子上學期間磕磕碰碰再所難免,有時候自己的孩子吃點虧,未必會到校園霸凌的程度,可能只是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玩耍的時候,輸了游戲,丟了臉面,在這種時候,家長強出頭反而會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3,面對暴力事件,應讓孩子學會自我防范
在面對肉體暴力時要想做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那就必須加強孩子的身體素質。平時可以要求孩子做一些基本的身體鍛煉,有條件可以報一些柔道班之類的課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孩子知道,一味的綏靖妥協和一味的窮兵黷武都是極端,不可為之。
4,結伴而行,尋求幫助
學校附近行人稀少的小巷是校園暴力事件的高發區。上學和放學期間不要單獨在這樣的小巷里行走,盡量結伴同行。當遭遇校園暴力時,千萬不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應及時告知老師、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有必要時還要尋求法律的保護。
因為校園霸凌的概念真的很寬泛,肢體沖突、嘲笑侮辱、冷漠排擠、甚至在網絡上進行攻擊,這些都屬于屬于欺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