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游中國來到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旅行的幾天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呼和浩特市內無論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見到賣焙子的店。后來才知道焙子是呼和浩特一種特有的面點美食,外形像面包。焙子在呼和浩特的地位就像廣州早餐中的腸粉一樣,是呼和浩特人早餐里最主流的食品之一。可能很多人都吃過焙子這種美食,但你知道焙子是怎么來的嗎?
焙子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隆慶六年,阿拉坦汗率領自己的部落來到現在的呼和浩特地區,仿照元大都的樣子大興水土建成歸化城。但是由于當時的阿拉坦汗已經年老多病,修建歸化城這件事由他的夫人三娘子主持修建。由于修建城池的時候要用到大量的工人和工匠,工人們吃飯在當時成了一個大問題。
于是三娘子把工人伙食的任務交給從寧夏逃難回來的回民部落,因為回民部落非常擅長制作各種美味的面點食品。但是由于明朝不允許草原通商,從而導致草原上各種物資都非常匱乏,連做飯的鍋都不夠用,負責工人飲食的回旅人為了報答三娘子收留的恩情,竭盡所能為建城的工人提供可口的飯菜。沒有鍋的他們就地取材,用兩塊平整的石頭夾住面團放在火上焙烤。
令人驚喜的是這樣做出來的面餅不僅松軟香甜,而且非常杠餓,從而深受工人們的喜歡。因為是用火焙烤而成的,所以大家把這種食物稱作“焙子”,這就是焙子的由來。
茴香焙子
在呼和浩特的歷史上共有兩座城,分別是歸化城和綏遠城。歸化城修建于明朝,屬于舊城,綏遠城修于清朝,屬于新城。兩城筑城時間相隔164年,在修建的時候都用了三年的時間。而焙子而為重要的食物一直貫穿其中,這就是呼和浩特民間三年兩城一焙子的說法。可以說呼和浩特是一座咬著焙子建設而成的城市,也因為是這樣所以呼和浩特的焙子名聲在外,是呼和浩特的標志美食之一。
如今呼和浩特的各種焙子形狀各異,口味也不一樣,有白焙子、黑焙子、牛舌頭、糖三角、油旋兒、豆沙等品種。焙子的吃法也多種多樣,從中間切開就可以夾進茶葉蛋、稍麥、炸串、咸菜、雜碎等任何你可以想到食物,最經典的吃法是夾上豆皮,淋上紅湯的辣焙子,每一口都是呼市人的童年記憶。
紅糖焙子
馓子
麻糖葉
最后一天離開呼和浩特去錫林郭勒的時候我專門去老城區買了一袋各種口味的焙子帶上火車,早上吃一個下去一天都不想吃其他東西,買了一袋吃了四天才把它吃完,對于長途旅行的人來說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干糧。
火車上吃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