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登盛執政時期開始至今,我們便看到各方在努力地朝著和平的方向舉步維艱地前進著。但盡管各方再怎么努力,緬甸的戰火不但沒有得到制止,反而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各方的努力似乎是在做著“無用功”。
2016年3月底,經過民主選舉獲勝的民盟政府正式上臺,“政治明星”昂山素季也成為緬甸聯邦真正的領導人,迫切希望變革的緬甸人民似乎也從中看到了希望。民盟政府上臺后,緬甸各方及國際社會都想當然地認為,沒有“緬甸軍人影子”的民選政府能夠帶領緬甸人民走出戰爭的陰影。但這一切的認為終究只是認為,民盟政府的上臺仍舊不能解決緬甸的戰爭沖突。在緬甸聯邦的和平進程上,民盟政府處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劣勢狀態下,雖然也一直在為緬甸聯邦的和平選找出路,但同樣似乎也是在做著“無用功”——沒有達到民眾及國際社會所期望的期望值。
細數每次緬甸內戰爆發的原因,均是因為緬軍無理由地拿少數民族革命武裝組織開刀。在少數民族革命武裝組織的極力反抗下,戰爭便愈演愈烈,愈演愈持久,直至今日仍看不到和平的曙光。
在大緬族主義者的壓迫下,催生了一支支新型的少數民族革命武裝組織,與其進行對抗。似乎只要大緬族主義者繼續橫行霸道、極力打壓少數民族的生存空間、剝奪各少數民族人民應有的政治權利,那么就會有越來越多的民族站起來反抗,屆時緬甸聯邦的和平最終只能是一場美麗的幻想。
緬甸聯邦遲遲不能實現和平,并非是少數民族革命武裝組織與“中央政府”進行對抗,而是因為緬軍人集團的武力鎮壓。緬甸戰爭的頻發點是在少數民族生活的撣邦、克欽邦等地區,而非下緬甸緬族生活的地區。從這便可得知,緬軍是在進行跨地域作戰,是在對少數民族賴以生存的家園進行侵略,是戰爭的始作俑者。沒有緬軍的侵略,就不會有緬甸聯邦內戰的發生。
現在的緬軍,嚴重脫離聯邦政府的管轄,不聽從聯邦政府的命令,凌駕于政府之上。是一個占據著緬甸國家資源的最大反政府武裝,似乎政府只是其手中的一顆棋子,是生是死僅憑自己的興致。緬甸聯邦的和平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也正是因為緬軍的不想和平,在戰爭的年代里緬軍認為自己的價值才得以突顯。在這里筆者大膽地假設一下,是否只有緬軍敗退緬甸的政壇后,緬甸聯邦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只有緬甸的政壇遠離緬軍后,戰爭的陰影才會永久地消失?
果敢青年習汗青
寫于2017年8月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