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我們常將它們比作歷史長河,而每個人都是其中搭行一段的乘客,這就是當今網絡游戲《生命火車》所描摩的情景再現。每當我們上車之時,前人就將他們的一切發現和創造,濃縮在書本中,作為歡迎我們的禮物,同時也是交班的囑托。由于有了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類幾十萬年的歷史,某一學科積累幾千年而有的成果,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其掌握,而騰出足夠的時間去進行新的創造。英國作家赫爾岑說:“書是行將就木的老人對剛剛開始生活的年輕人的忠告……種族、人群、國家消失了,但書卻留存下去?!毕駱蛄骸④囕d、磚石,書籍是我們思接千載,心通四海的橋梁,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證。歷史愈久,文明積累愈多,人和書的關系就愈緊密相連。在所有關于書的格言中,我最喜歡法國美學家丹納的《藝術哲學》。其中關于“種族、環境、性格這三大要素決定了人的命運”。
然而,作為一個歷史長河中的旅人,上車時既得到過前人以書的贈禮,就該想到也要為下班乘客留一點東西。如果說讀書是一個人有沒有求知心的標志,那么寫作就是一個人有沒有創造力和責任感的標志。讀書是吸收,是繼承;寫作是創造,是超越。當一個人讀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識,并經過了實踐的發展之后才可能寫出屬于他自己而又對世界有用的東西,這就叫貢獻。這樣他才真正完成了繼承與超越的交替,才算盡到歷史的責任。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發現一個新世界,比如海洋、太空、微生物等等。凡新世界都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但真正大的世界是書籍,它是平行于物質世界的另一個精神世界。作為精神的人,讀一本書就獲得一份自由,讀的書越多,獲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個學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纏身,身體的自由度已極小極小,精神的自由度卻可達到最大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創造的精神世界仍然存在。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說,備受教會迫害,到晚年困頓于城堡中,雙目失明,舉步維艱,但他終于完成了劃時代巨著《天體運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這本剛出版的新書欣然離開了入世。這時他在天文世界里已獲得了最大自由,而且還使后人也不斷分享他的自由。
不讀書愚而可哀;只讀書迂而可惜;讀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智慧。既然書總結了人類的一切財富,總結了做人的經驗,那么讀書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知識、才能、氣質。當然讀書之后還要實踐,但這里又用到了高爾基的那句話?!皶侨祟愡M步的階梯”,如果你腳下不踏一梯,你的實踐又能走出多遠呢?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撥鼠,終其一生也不過是吃穿二字。你可以自得其樂,但實際上已比別人少享受了半個世界。一個人只有當他借助書籍進入精神世界,洞察萬物時,他才算跳出現實的局限,才有了時代和歷史的意義。季羨林在《生命沉思錄》中寫道:“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對于人類的前途,不管還要經過多少艱難曲折,不管還要經歷多少時間,人類總會越變越好。但是,想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經過無數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條鏈子,是由許多環組成的,每一環從本身來看,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點東西;但是沒有這一點東西,鏈子就組不成。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如果說人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這里。季老還發現了一條定理:年齡大小與處境坎坷同對世態炎涼的感受成正比。年齡越大,處境越坎坷,則對世態炎涼感受越深刻。反之,年齡越小,處境越順利,則感受越膚淺。
想起年少時,我們讀《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世界優秀童話詩》,后讀《紅巖》、《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和世界名著叢書;讀流行的文藝小說,三毛、張愛玲、席慕蓉、亦舒、嚴沁;讀新月派詩人到80年代的朦朧詩人;從王小波到余秋雨;讀泰戈爾、紀伯倫、白郎寧夫人、葉芝??偸且豢跉?,狠不得讀遍天下之書。應當指出,讀書總是“文化滯后”,來不及讀新,使價值的約束力微弱,傳統的價值規范一般不起作用,就容易發生一定程度的混亂。博爾赫斯《我的一生》所言,一個人能活到八十多歲本身就值得讓人敬畏,何況像博爾赫斯這樣一個人。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博爾赫斯已經失明多年,但他還在到處游走,藝術女神光顧他時,他就通過他的嘴創作出他那些不朽的篇章,美國詩人威利斯·巴恩斯通以及其他一些對博爾赫斯感興趣的人在他游走的間隙對他進行了一些采訪,一個幾乎中國詩人西川把它們翻譯成了中文,看了這本書,給我這樣的感覺是博爾赫斯的一生幾乎沒有發生什么令人難忘的事件,除了那一本本被他翻爛的書,這可真印證了博爾赫斯自己那句話:“我經歷的很少,但我懂的很多?!?正像他在另一篇小說《沙之書》中所描繪的神奇之書一樣,那是一本既占據有限空間,又能夠無限繁衍像恒河中的細沙一般無法計數的魔書。在這個意義上,'迷宮'與'沙之書'的意象是同構的,它們均表達了永恒與輪回的觀念,均構成了對線性時間觀和歷史觀的消解。
因此,古言讀書才解疑釋惑,慢慢開啟智慧。凡書籍所記錄、所研究的范圍,所涉及的東西,他都可以到達,都可以擁有。不讀書的人無法理解讀書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戶者無法理解環球旅行者或者登月人的心情。讀書知理。誰掌握了真理誰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讀書人最勇敢,常一介書生敢當天下。古往今來,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無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新言匯入歷史長河而后才得歷史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