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又叫治印,因為自古治印多用篆字,故名篆刻。是中國獨特的傳統藝術之一。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代,人們便在龜甲和獸骨上用刀具刻劃文字。印的出現,則始于春秋戰國時代,叫印璽,用玉石或靑銅制成,是國君發號施令的一種憑證。有的還把印做成一體兩半相合的伏虎形,叫做虎符,可以用來調兵遣將。公元前257年,魏國公子信陵君,竊得魏王的虎符,調動十萬兵馬,擊退秦兵救了趙國。所以,許慎在他所著的《說文解字》中說:“印,執政所持信也。”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規定“璽”為皇帝專用,其材料用玉,以小篆字體入印,印文圓潤挺拔,結構高妙。
到了漢代,印章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使用材料也有金、銀、銅、玉等。那時,皇帝、皇后、諸侯王的印稱“璽”,其余官史的印都稱“印”,將軍的印稱“章”。地位高低以印的質地和印鈕及系在印鈕上的印綬來區別。印質有玉印、金印、銅印。印鈕有虎鈕、龜鈕、鼻鈕。印綬有紫、靑、墨、黃等不同顏色。
漢代的印,多是鑄造而成,軍中為應急需,也用鑿印,叫“急就章”。
漢代篆印使用的文字有別于秦代的小篆,其字體平正方直,古樸渾厚,介于篆隸之間,叫做“繆篆”,用它制印,有極高的藝術性。并成為后世金石金所取法的典范。淸代篆刻家陳鴻壽說:“初學治印,以漢人為宗,心摹手追,必求神似,才能使印章成為上品。”
唐代官印,不使用繆篆,也不刻白文,而是用“九疊篆”,刻朱文,所謂“九疊篆”,相傳是取《易經》“乾元用九”的意思。每個字的筆劃都要屈曲九疊,旣不生動也很難辨認。元代的官印中亦間用蒙古文,取詘曲盤回之勢。明代亦沿用九疊文,風格更加工整圓滿。淸代關防官印則以漢滿文并用為多。
歷代官印都有一定的等級規定。而私印,除不準用“璽”字外,可按照各自的愛好來鐫刻。這種自由,使得私印在使用范圍或印文內容以及治印藝術上都得到不斷發展,成為被人們喜愛的藝術之一。
私印使用范圍最廣,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姓名表字印、花押印、書簡印、書畫印、吉語印、齋館別號印、收藏鑒賞印、閑文印等等。其中當以閑文印內容最為豐富;成語、格言、詩句、俗語等無不可以入印。這些印文多為有感而發,從中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處世態度。
除此之外,在傳世的大量古代印章中,還有一朵瑰麗奪目的小花——肖形印。
肖形印在古代一般不作為憑信工具使用,從其刻制的內容上看,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以人物、動物等圖案為主,反映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如狩獵、舞蹈等活動,可稱是一幅幅古代社會生活的組畫。另一類以文字為主體,中間刻姓名,四周刻龍虎或四靈圖案。
肖形印常以夸張、槪括的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極有觀賞價值,在印章藝術中獨樹一幟。
唐代以后,書畫收藏成為社會風氣,用來收藏字畫的收藏印、鑒賞印應運而生,這種用印與書畫的結合改變了秦漢人用印的傳統,從此印章開始分支;一支繼承實用,另一支則轉向藝術。
到了宋代,宋徽宗編輯了第一個印譜《宣和印史》使得印章正式躋身于藝林,成為與書畫鼎足而立的藝術品。
元末的王冕使用“花乳石”治印,開創了文人自篆自刻的先河,在材料上給印章作者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條件;石章的流行,使得明淸兩代的篆刻藝術流派紛呈,蔚為大觀。
明代中后期,被后人稱之為流派印章史上開山門“鼻祖”的文彭(1498-1573),早期以治牙章為主,后來發現燈光凍石可用來治印,遂專刻石章。文彭精硏六書,對文字學深有硏究,主張篆刻應以六書為準則。他刻的朱文印,圓勁秀麗,白交師法漢印,格調淸新。他的主要功績是開始向漢印學習,力求典雅秀潤,以矯宋、元詘曲盤回的積習。何震,學習文彭,他吸取漢鑄印的長處,篆法簡潔,刀痕明顯,作風勁悍、生辣,令人耳目一新。
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龍是何震的繼承人,也是何震的革新派,他們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學習秦漢而又能創造新意,不落流俗,被人們稱為皖派。
斷皖派之后,形成又一大流派的是浙派。它的創始人,是淸代乾隆時的丁敬(1695——1765),他善于吸取秦漢以下各個時期印章的長處,擅長切刀法;他刻的印章,印面靜穆蒼勁,平正安詳,白文喜用碎刀,頗露鋒穎。因他是浙江杭州人,后世將他的刻風格稱為“浙派”。
丁敬的篆刻藝術風格風靡一時,時人以師承模仿丁敬為時尙。其中不乏杰出之士,如蔣仁、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等,他們的作品深穩謹嚴,師法丁敬而各具特色,后世合稱“西冷八家”。
比丁敬稍后的鄧石如(1743——1805)在浙派之外又創立了新的風格。他將石鼓文,漢碑篆額和多種漢篆的筆意,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面貌;他的作品剛健婀娜,變化極多,人稱“鄧派”。
淸代末期是印壇名手輩出的階段。主要人物有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等。
(黃易印)
吳讓之(1799——1870),是鄧石如的學生,取法鄧石如風格中圓勁的一路,善于運用刀刃披削、沖刀淺刻,腕虛指實,作品篆法舒展、凝煉流動,一生刻印萬余方,功力極深,影響深遠。
趙之謙(1829-1884),也刻印先學丁敬,后學鄧石如、吳讓之,同時能充分運用日益增多的出土文物,把權量詔版,磚瓦碑刻、泉布鏡銘文等金石文字吸收到篆刻藝術中而自具面目,時出新意。在邊款藝術上,能用切刀鐫刻人物、山水、造像等圖案。
吳昌碩(1844——1927)稍晚于趙之謙,他的刻印,吸取泥封、瓦當等金石文字,使其作品草而不率,破而不碎,神完氣足,自然天真。可說是篆刻上的“潑墨大寫意”,超越前人而達到了新的境界。
黃士陵(1849——1908)早年師承鄧石如,繼受趙之謙啟發,以漢磚瓦文字或三代銅器文字入印,刀法剛勁,挺拔生動。他不為明淸流派所縛束,遍學各家、入而能出,將歷來以爛銅印作為擬漢唯一標準給予變革,以光潔姸美的風姿,創造了寓險絕于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風格,被稱為黟山派。
在流派印章藝術史上,吳昌碩、黃士陵之后,獨樹一幟的要推近代的齊白石(1863—1957)。他刻印以單刀深切為主,白文往往一刀刻過,任其駁落,不加修飾,以縱橫的筆勢,強烈對比的章法,脫盡前人窠臼,自辟蹊徑,以奇險取勝。是印壇史上的近代大家。
(吳昌碩刻)
這些前輩大師們的藝術實踐,極大地豐富了治印的藝術技巧。按治印過程來說,主要包括書法,章法和刀法三方面內容。而書法是根本的,書法造詣的高低,直接左右印章藝術的成敗。對歷代漢文結構的特征和發展要十分熟悉,不能任意杜撰。在章法的安排上,要講究疏密相應、繁簡得體,氣脈生動。刀法上可分為沖刀和切刀兩大類,不論用哪種刀法,運刀都要講求徐、疾、輕、重,刻出來的效果能結合文字內容、印章的形狀,達到整體和諧的藝術效果。
刻治印章,除了印面之外,還包括邊款,印鈕以及印石的因料取材;它們的渾然一體,使印章成為一個完整的藝術品。
印章的邊款,類似書畫的題字落款,刻在印石的邊上。它的內容多種多樣,有作者的署名和創作時間及地點,有對印文內容的說明,還有表達作者的藝術見解或與友共勉的格言、詩句等等。邊款的書體也是真、草、隸、篆各體皆備。用墨拓在印譜上,與鮮艷的朱紅印面互相映襯,一朱一黑,意趣盎然,給人以美的享受。
印鈕,就是印章尾端用來系帶的環子。《說文》說:“鈕,系也”。最初是為了方便攜帶。隨著石印的興起,歷代治印藝人們不斷創造,使印鈕的造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款式。它們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別:最簡單的一種叫鼻鈕,其形如鼻孔的一個環。第二種是瓦鈕,形似瓦筒。第三種是柱形鈕。第四種是人物形鈕。第五種是動物形鈕。
一方成功的印鈕,能以相石度勢、按材施藝、刀法靈活、形態逼真而堪稱上品。由此可見,石質的優劣也很關鍵。刻印用的石材有靑田石、壽山石、昌化石、巴林石數種。其中,以田黃和雞血最為名貴,且為我國所獨有。其中田黃俱備石之六德:細、潔、潤、膩、溫、凝,加之產量稀少,為世所珍,有“石帝”之稱,深受人們的喜愛。
把印章鈐蓋在書畫作品上,可以起到使書畫作品的畫面上色彩變化呼應,增加構圖的完美、成為書畫作品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書畫所獨有的標志,它像一顆奪目的珍珠,閃耀在世界藝術的寶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