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很可愛的俗話叫“耗子扛槍窩里橫”,大概的意思是說某個人對待身邊人很兇,對外人卻很溫和。
“窩里橫”這個詞對很多父母來說肯定不陌生,因為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樣的行為。
后臺前幾天收到一位媽媽的留言:
我的兒子出門慫得像條蟲,回到家里像霸王龍。在我們面前無法無天,見到生人立馬老實,昨天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搶去玩,他自己不主動拿回來,反而朝著我又打又踢:“你去給我拿回來!”
在家橫,在外慫,為什么孩子家里家外判若兩人?
其實,不管孩子還是大人,家里家外的表現都有所差別。
因為在家里,家人的包容讓我們覺得很安全,真性情會暴露,出門在外就不一樣了,陌生的環境和人,讓我們學著溫良恭儉讓。
只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對外人非常好脾氣,面對自己的家人,脾氣要多大有多大,最后會影響家庭幸福。
如果是孩子,還會變得越來越難管教。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過度地表現出在家橫,在外慫,父母要注意了。
為什么孩子會在家橫,在外慫?
? 家里橫——多源于父母沒有原則的愛
細心的父母會發現,孩子在家橫并不是針對所有人,他是有提前選擇好目標的,一般是對自己百依百順的大人。
特別是老人家。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孩子,對奶奶兇得很,拽著老人家,在地上撒潑,他爸爸一過來,吼了句:“站好了!”立馬老實起來。
孩子很會察言觀色,知道哪些人對自己沒辦法,哪些人不吃自己這一套。
所以當一個孩子表現出窩里橫,大人首先要反思是不是給了孩子太多沒有原則的愛,沒有底線的縱容。
? 在外慫——多源于孩子社交能力有限
在外慫和孩子的社交能力息息相關。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一起玩,表現出膽怯,很多時候,是因為在家里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沒能學會正確的人際交往方法。
舉個例子:
我曾經看過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去小區樓下玩,小朋友很多,爸爸看著孩子站滑梯旁,不敢說話,就上前替孩子問可不可以讓他先滑。
很多父母就像這位父親一樣,當孩子和同齡人接觸時,總是忍不住替孩子出頭,看似是好心,但實際上,孩子既沒有通過自己的能力交到朋友,也沒有學習到怎樣和小朋友相處。
時間久了,他就會越來越依賴父母,自己卻不敢表達。
如何引導兩面派、窩里橫的孩子
? 父母首先要做好榜樣
不說孩子,很多父母其實也是窩里橫。
上班面對同事、客戶和和氣氣,一下班回到家就開始沒好氣,家人開始察言觀色、如履薄冰,孩子不僅會受到傷害,而且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這種行為對孩子是一種暗示:“原來在外就要客客氣氣,回家可以隨便發脾氣。”
爸爸媽媽的行為和態度,常常會被孩子照單全收,他們會拷貝父母的處世方式,天長日久,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性格。
所以,想要改變孩子窩里橫,父母一定要學會不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
? 懂得拒絕孩子
家庭中,你會發現,孩子最不尊重的人,往往是那個對自己最寵愛的人。
愛孩子絕對正確,只不過大人一定要注意方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總給孩子特殊待遇、過度包辦都容易讓孩子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愛的藝術,難就難在懂得去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哭就受不了,繳械投降,最后都變成聽孩子的。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橫的時候,告訴他:“爸爸/媽媽理解你,也愛你,但你的要求是不對的,我不能答應。”
就像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有句話:“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父母能做到這一點,就不怕孩子窩里橫。
? 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想讓孩子在外“不慫”,也是需要鍛煉的。
很多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家里,不是自己做游戲,就是對著手機、平板、電視。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多創造機會,鼓勵孩子接觸同齡的小朋友,例如傍晚帶孩子出去散散步、和小區里的小朋友一起玩玩、邀請小伙伴來家里等等。
如果孩子在交往中發生的爭吵,在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不要干涉,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逐漸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
“窩里橫”、“兩面派”都不是天生的,和后天的環境和教育分不開,掌握好方法,再難管的孩子,也能變得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