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音樂教育功能的認識,往往偏重強調其審美功能,不重視其德育功能。而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音樂教育一直發揮著它自身強大的、獨特的德育功能。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充分挖掘和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對培養受教育者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們認為充分利用和拓展學校音樂教學的資源優勢是保持音樂德育功能持久性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關鍵詞]音樂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1、關于音樂教育
音樂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熱愛音樂,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參與音樂活動和實踐,體驗感受音樂,發展自身的音樂能力,而不光是單純的培養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育“人”而非僅育“才”是普通音樂教育的重要特征。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認為的:音樂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音樂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育人。我們不否認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普通音樂教育,正是通過美育的方式實現了育人的目的。
音樂教育是教育活動的一種,它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上的音樂教育從音樂誕生之日起就已產生,它融合在人們的生產勞動、社會生活中,是一種無意識的教育行為。而狹義的音樂教育一般指學校的音樂教育,也包括現在的家庭音樂教育和有組織的社會音樂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行為。
2、關于德育
德育,它通過各種教育活動培養人的思想品德,是“在教育者的引導、幫助下,受教育者對多方面的社會要求進行感悟、體認,以建構和發展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1德育蘊含在一切教育活動當中,直接關系到培養造就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它使人社會化定向,促進人的智能發展,滿足人的精神享用。
我們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德育。廣義上的德育是指社會、社區、學校和家庭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狹義的德育特指學校德育,它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在學校德育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
3、音樂教育與德育的關系
音樂教育與德育都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它們都代表著一定階級的利益與要求,為一定的階級利益服務,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鮮明的思想傾向。在教育功能方面,我們的音樂教育與德育的共通之處就是:一是它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音樂教育在注重培養學生智力、體力、創造力及個性等全面發展的同時,又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注重共同實現德育的任務。二是音樂教育的目標與德育的目標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培育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為了共同的目標,音樂教育通過運用生動的音樂藝術形象感染的方式,寓德育于音樂藝術教育之中。
二、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現
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在音樂教育對人的道德情操方面培養所起的有益作用。
1、運用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 一部好的音樂作品給人帶來的不僅是美的感受,更是可以激發人的崇高的情感。“優秀的音樂作品有如時代的號角,人民的心聲,這些音樂作品,通過流暢優美的旋律,鮮明清晰的節奏,真摯完美的情感,和諧完整的結構,清新質樸的音樂風格,塑造出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極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著整個民族,整個人類,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我們可以運用眾多的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增加受教育者對祖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加深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的愛國熱情,激發他們的報國之志,如《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愛你,中國》、《太陽最紅,毛主席最親》、《我和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等這些歌曲洋溢著對共產黨、人民領袖、新中國、社會主義熱愛之情,《社會主義好》、《紅旗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等這些歌曲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為祖國獻石油》、《克拉瑪依之歌》、《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這些歌曲體現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建設我們偉大祖國的信心。受教育者在演唱或演奏這些歌曲,在聆聽這些歌曲的演奏中情感得到培育,他們在接受音樂知識的同時,內心得到豐富,被激發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可以選一些革命歷史歌曲、愛國主義歌曲如.《祖國頌》、《我的祖國》、《黃河大合唱》、.《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等作為特定的教學歌曲對受教育進行有意識的教育,教育者首先可以向受教育者詳細介紹這些歌曲的作曲家的生平、創作背景、創作手段等,讓他們感受到這些歌曲的音樂魅力之所在。然后,讓受教育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歌曲的激情旋律,體味歌詞的內涵,使他們在情感上得到進一步感動,從而達到提升他們的民族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功效。2、運用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的道德品質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學習品質、心理素質,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的道德品質。現在很多家庭從孩子的美好前景著想,讓孩子從小就學習音樂,并在他們音樂學習的道路上投入相當大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而堅持音樂學習本身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要想學習好音樂受教育者必須付出超出常人想象的艱辛的努力和勞動,當同齡人在開心的玩時或進入夢鄉時,他們卻還在刻苦訓練,不斷地重復機械的動作訓練、枯燥的發聲練習等,然而正是在這個艱苦的學習過程中,他們的毅力和品格得到充分的磨練,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而等他們正式登臺演唱或演奏時,面對的可能會是臺下濟濟一堂的聽眾或觀眾,這時就需要他們有十足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膽怯心理、克服各種困難以面對如此多的聽眾或觀眾,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在這個過程中不知不覺得以形成。然而,我們應看到的更重要的一點是音樂教育還能夠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的音樂學習氛圍的熏陶下,受教育者的心靈得到靜化,情操得到陶冶,品德得到升華。具體到集體的演唱或合奏中,音樂教育非常有利于培養受教育者的整體意識和協作精神,因為集體的演唱或合奏看重的是集體配合,追求的是一種協調一致的效果。這就需要受教育者在演出中顧全大局,具有較強的整體意識和合作精神,講究團結一致,不能特別突出自我。通過集體的演唱或合奏活動,不僅培養了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如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等,還增強了受教育者的集體主義觀念、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
3、運用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受教育者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