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是人生中的頭等大事,不可含糊,而與結婚相關的事件也算是不少。那么結婚前該做哪些準備,結婚時有哪些注意事項,結婚后又該做些什么,這之中都有哪些“老禮兒”呢?
結婚前的講究:
一、拜見雙方父母
在拜見父母之前,一定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如果在家里見面,那么整齊的休閑裝就可以了。如果是約在酒店或者茶社見面,那最好還是稍微正式一些的服裝。切記,要把自己收拾的干凈利索,這樣能討父母輩的喜歡。
拜見家長怎么送禮物?送禮物是個大學問,現在已經不再是水果點心的年代了。在挑選禮物的時候,要跟伴侶商量著來,有沒有對方父母一直想買但沒有機會去買的東西。送這樣的禮物,會讓長輩覺得這孩子很貼心。像是茶葉、羊毛披肩這樣既實用又有面子的禮物,再好不過了。
拜見家長怎么稱呼適宜:得體的禮貌,在初次見面中很重要。可以事先問問對方父母的出生年份,決定稱呼叔叔阿姨還是伯父伯母,這樣比統稱叔叔阿姨更得體一些。跟對方父母交流時要記得要帶“您”。
拜見家長怎么聊適宜:談話時,語速要適中。長輩問什么就答什么,如果稍微有點冷場,可以主動引起一些話題,可以從對方父母的愛好展開話題,但態度要謙虛謹慎,大方得體,不要滔滔不絕。
二、訂婚:
訂婚,又稱婚約, 依照我國民間習俗,通常結婚前先有訂婚之儀式:訂立婚書、交換禮物、或立媒妁人等。但依照我國現行法律,訂婚并不是結婚前必備之程序,不經訂婚之婚姻,不失其婚姻之效力。
一般在訂婚之前最好是雙方父母見見面,交流一下雙方地方的習俗,這是對雙方父母的尊敬,畢竟一個地方一個講究,到時候雙方父母商討完定一下訂婚當天流程就可以了。
訂婚禮金:也稱“彩禮”,是訂婚當天由男方父母用紅包包上交給女方父母的。這個主要是根據男方父母的經濟能力以及女方父母的要求來定,最好是商量而來。
有些地方訂婚講究男方要送女方“煙、酒、糖、茶”,糖果可以多買一些讓女方分給親朋好友。
三、領取結婚證:
辦理機構/地址:一方當事人戶口所在區縣民政局婚姻登記處。
收費標準:婚姻登記證工本費9元/對(視當地民政局規定而定)。
辦理條件:男女雙方自愿結婚;男方年滿22周歲,女方年滿20周歲;均無配偶;均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不屬于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
所需材料:戶口簿;身份證;雙方共同提交三張大二寸近期免冠合影照片。
辦理程序:
一、受理:雙方當事人填寫《申請結婚登記聲明書》;婚姻登記員監誓并簽名。
二、審查:審查證件、證明材料是否齊全、有效;詢問相關情況。
三、登記:符合結婚條件的,當場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不符合結婚條件的,不予登記并當場向當事人說明理由。
四、宣誓(視當地民政局規定而定):宣誓完畢,請雙方上臺,正式將證書發給雙方,這個時候提問:要不要拍照留念,以后放在結婚的片子里會很有意思。
婚禮的講究:
一、嫁妝:
嫁妝是女子出嫁時,從娘家帶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送的嫁妝也會不同。嫁妝是給新娘子的,屬于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動媳婦的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而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正當的。
☆ 婚禮前一天男女兩家大人不宜見面,所以送嫁妝時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親屬相隨。
☆ 女方得派一近親男童(一般為新娘胞弟或近親族弟)手執陪嫁之箱柜鑰匙前往,現在一般只要隨同前往即可,名為“押嫁妝”。
☆ 所有陪嫁物品以及送嫁妝用的各式車輛工具一律系以紅綢布,以示吉慶。
☆ 送嫁妝的人員、車輛宜為雙數。
☆ 男方得給送嫁妝的人員喜煙、喜糖和喜錢。給押嫁妝男童的喜錢應略多。
☆ 忌陪送床、鍋、鐘。
☆ 可由新郎新娘分用的物品,如被褥、臉盆、面鏡、茶杯、枕巾、椅凳、花瓶等,宜為雙數。
☆ 可放置紅棗、花生、桂圓、蓮子,意味著早生貴子。
二、壓床:
所謂壓床,即青年男女結婚的頭天晚上,新郎家要請兒女雙全的老人把床鋪好,然后新郎請一個或者兩個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寢。壓床的人也有條件限制,不是任何人隨便就能壓的。首先,壓床的人必須是小于新郎的青年,一般都是自己的親弟弟,或者是叔伯弟弟和姨表弟弟。如果在自己的親戚范圍內沒有這樣的人選,新郎也可以找同村的朋友和要好的同學。壓床人的第二個條件,必須是未婚青年。
二、接親:
結婚當天早晨,新郎需要到新娘家里接親。結婚接新娘流程里面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小細節,需要男方了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地風俗習慣的差異,結婚接新娘流程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決定。
1、燃炮:當婚車要到新娘家以及到達飯店之時,要燃放炮竹。等炮竹放完后再進入。
2、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的新娘,此時,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3、拜別:新娘應叩別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4、出門:新娘跟隨新郎走出(或者被抱出)家門,步入婚車。
5、不說再見:當所有人離開女方家門時,決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三、送親:
女兒出嫁時,娘家邀請兩位男性護送女兒到婆家,俗稱送親。一般是出嫁者的舅父,叔伯或表兄弟、堂兄弟。送親者到男方后,要等男方派人來接才能進屋,吃飯時兩人一般分座兩張桌子,男方派人陪宴。送親者一般少喝酒,少吃飯,吃后囑咐嫁女幾句就走。送親走后,男方客人繼續婚宴。
四、改口費:
改口費是婚禮典禮上,新人給對方父母敬茶,并改口叫“爸、媽“時,爸媽要贈予的費用,一般是用紅包包起來。男方給女方10001,表示萬里挑一;女方給男方9999,表示長長久久。但是具體情況還要根據實際經濟情況以及雙方溝通而言。
五、手捧花:
新娘手捧花在婚禮上是必不可少的,當婚禮那天新郎將手捧花輕輕地交到新娘的手中,從走出家門直到邁入教堂新娘便一直緊握著這份甜蜜,直到婚禮結束時將捧花拋給期盼幸福的另一位女子。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莫過于:未婚女子在婚禮上接到新娘拋出的捧花,就會得到祝福,并成為下一位結婚的新娘。
婚禮后的講究:
一、敬茶:
結婚后的第一天早上,如果婆婆在身邊,媳婦要早些起床去給婆婆敬茶,意味著家庭和睦。
二、回門:
回門即女兒偕女婿回女家認門拜親。回門的時間各地不一,古時是結婚第三日、第六日或七、八、九日,也有滿月回門省親的。此時的新女婿還是要獻給岳父母”回門禮”、”回門錢”,并根據各地不同,帶上不同的禮品。由于風俗不一,樣式多不固定。但切忌回門禮為單,必須是雙數,意為夫妻成雙,合好百年。等過第一個春節,新郎還要偕妻子帶禮品正月初二去給岳父岳母”拜新年”,長輩一般都設宴款待,并在返家時給新人賞錢。
由于“回門”是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故稱“雙回門”,取成雙成對的吉祥意。回門時,舊俗規定新娘走在前面,返回男家時,新郎走在前面,因為這次回門是女兒新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有的又稱“走頭趟”。在“雙回門”后,一般不準在岳家過宿,必須當日返回男家,因為舊時有新婚一個月內不空房的風俗。
當然,各地風俗習慣不一樣,結婚的一些老禮也就都不一樣。所以具體的婚禮禮節,還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