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一個諸侯混戰的時期。西周末年,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在驪山之下,西周由此滅亡。隨后,周平王即位,在各國國君的護送下,周平王選擇了東遷洛邑,春秋戰國時期開始。
而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有三個國家應該是獲利最大的,他們就是秦國、晉國和鄭國。
然而實際過程中,真正獲利的卻只有秦國和鄭國。秦國依靠這次護送,正式位列諸侯,而鄭國依靠這次護送,和周王室綁定在了一起,也為鄭莊公后面的稱霸打下了基礎,唯有晉國,默不作聲,錯過了最佳的崛起時機。
不過,晉國雖然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但是卻后來居上,成為了春秋時期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然而,成也改革,敗也改革。晉國通過改革成為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但同樣因為改革失去了國家的政權,以至于發生了三家分晉的事件。
晉國的內斗和晉國的崛起
眾所周知,周平王是東周的開國天子,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東周之初,其實有兩位天子,周平王和周攜王。
而之所以成為了大家眾所周知的周平王一家獨大的局面,就是因為晉文侯殺死了周攜王,這才令周平王順利成為正統。
我們暫且不提兩王并立的事情,光提晉文侯殺死周攜王一事,對于周平王來說,就是大功。
然而,就是這么大的功勞,晉文侯還沒享受到勝利果實就去世了。晉文侯去世以后,晉昭侯即位。晉昭侯把一塊很大的地盤曲沃封給了叔叔成師,使得叔叔成師產生了篡位的想法。
于是乎,晉國就陷入了長時間的內亂之中,無力享受當初的勝利果實。
最終,成師一脈擊敗了晉國主脈,成為了晉國的主人。成師一脈到了晉獻公時期,晉獻公為了防止類似篡位的事情再次發生,就將自己的庶出血脈全部殺死,史稱“滅桓莊之族”。
晉獻公此舉,對于中央集權是很有幫助的,這也是為何晉國能夠后來居上的原因。可惜,這種中央集權并沒有持續很久,就在晉文公時期遭到了中止。
晉文公即位以后,為了提高卿大夫們的積極性,將自己的軍權交了出去,也就是所謂的三軍六卿制。
此前,晉國的軍權都是掌握在國君和太子手里的,比如晉獻公時期。而晉文公的這個制度,等同于放權了。
于是乎,晉獻公將權力從宗室之中奪了回來,而晉文公卻將這些權力又交給了異姓卿大夫。
所以就造成了相同的結局,唯一不同的一點,可能就是宗室篡位,晉國還是自家的,而外人篡位,晉國就變成別人的了。
三家分晉,晉國公族封地一減再減,直到滅亡
晉國在晉文公以后,依舊稱霸中原。眾所周知,在春秋時期,素來就有春秋五霸的說法,且又很多個版本。無論哪個版本,齊桓公和晉文公肯定在列,甚至在一個版本中,除了齊桓公以外,其余四位霸主皆是晉國,這雖然有夸張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足以說明晉國的強大。
而晉國強大的基礎,自然就是這三軍六卿制,那么三軍六卿制強大的基礎又是什么呢?
三軍六卿制度的核心,其實就是對這些卿大夫的放權。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這些卿大夫名義上在維持著晉國的霸業,實際上卻在為自己的封地開疆擴土。
而這個特征,同時也是晉國強大的基礎。這也可以理解,既然對外擴張所得的利益都是自己的,那么卿大夫們自然積極性很高。而卿大夫們積極性一高,那么自然就會顯得晉國強大。
但是這種強大,只是晉國卿大夫們的強大,而晉國的國君,其權力卻在不停地被瓜分著。
直到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消滅智氏以后,再也忍不住了,變成為了三家分晉。不過,三家分晉以后,晉國其實并沒有徹底滅亡,晉國公室還殘留著絳、曲沃兩邑作為奉祀的地方。直到公元前376年,趙、韓、魏才瓜分了這最后的土地,而晉靜公也被貶為平民,晉國徹底滅亡。
結束語
晉國曾經如此強大,最后卻被鳩占鵲巢,被趙、韓、魏三家分晉,最后滅亡。不得不說,晉國公室挺可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