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發揮農村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因地制宜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涌現出了一批好做法好經驗。
為進一步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農業農村部面向各省(區、市)廣泛征集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擇優選出了北京市順義區“‘村規民約’推進協同治理”、天津市寶坻區“深化基層民主協商制度”、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紅白喜事規范管理”等20個全國典型案例。
鄉村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農業農村部這次公布的20個典型案例有什么具體特點?
我們這次正式推出的這20個案例各有特點,各有不同、各有側重,是從全國各地選送的100多個案例中精選出來的典型。總體來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下,探索形式多樣的治理模式,大體上可以分成四個類型:
第一類案例,注重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體制機制。比如廣東佛山南海區、湖北大冶市、陜西漢陰縣、福建泉州羅溪鎮、四川成都戰旗村等。
第二類案例,側重于發揮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探索“三治”結合的有效途徑,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比如浙江桐鄉市、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廣東惠州市、北京順義區、天津寶坻區等。
第三類案例,主要是通過完善基層議事協商機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積分考評、規范管理村級事務等創新治理方式,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比如浙江象山縣、湖北秭歸縣、上海寶山區、湖南新化縣油溪橋村、上海金山區等。
第四類案例,基本聚焦于宅基地改革,村級權力監管、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天價彩禮和殯葬陋習等突出問題,尋求有效解決辦法,提升鄉村治理效果。比如江西鷹潭余江區、浙江寧海縣、安徽天長市、河北邯鄲肥鄉區、山東沂水縣等。
當前我國農村的“空心化”現象比較突出,農業農村部在治理“空心化”村方面有什么舉措?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推進,農村大量的人口轉移到城鎮,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有一些村人口逐步減少,甚至出現了“空心化”的問題,對于“空心化”的鄉村治理,確實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的難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綜合施策,首先按照國家鄉村振興規劃的部署和要求,從國家層面、從各級政府層面對我們村莊的布局要做一個合理的規劃。
國家五年鄉村振興規劃中,對村莊布局分成了四類,其中有一類就是逐步消亡的“空心村”,對于這一類的村莊,我們今后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一些社會管理方面要順應這種形勢發展的要求,逐步按照推進人口轉移消亡的路徑來開展工作。當然這個過程很長,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推進的過程中,“空心村”的管理依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從我調研的情況看,各地在實踐中也探索出很多好的辦法,大體有幾類。
第一,作為一個“空心化”比較嚴重的村,它的組織建設還是必須要加強的,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包括農村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建設需要繼續加強。既然這個村還有人口居住,還有群體在那個地方生產生活,就需要社會管理。所以組織體系建設在消亡之前是不能削弱的,還要加強。
第二,探索網格化的管理方式。黨員、村干部要按照分工分片地聯系群眾和農戶,盡量把每戶農民都納入到一個網格化管理的區域里。農民有什么訴求,我們基層的組織能夠隨時掌握;有什么困難,我們可以隨時幫著解決;農村有什么問題,可以隨時發現和處置。
第三,對于這一類的“空心村”莊,要順應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行政的辦法和經濟的激勵措施鼓勵剩余人口向中心村轉移。在這個過程中,處理好農民的權益,包括集體經濟的收益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和宅基地的使用權等,推動有序地轉移。對村莊原有的區域,宜墾則墾、宜林則林、宜草則草,進行復墾、還綠、還草,把這些區域科學有效地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