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悟太極拳(二)
—— 對太極拳論>“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的初步認識
在此我想說的第一句話是:練傳統太極拳決不是練氣功。至所以我想說這句話,原因是總看到有太極拳理論家在其著作中,從頭到尾大談“以意領氣,氣運全身”;或者不厭其煩地宣揚“用意不用力”。但是,我翻來覆去地看遍了大師的著作,卻只字沒見大師提及究竟如何“以意領氣”,或者到底怎樣“用意不用力”地練太極拳。
大師把我們領進了十里云霧,自己卻跑去國外走穴掙錢去了。于是,有一位太極拳愛好者就很認真地跟我說,據他的師傅講曾經親眼看到師傅的師傅身上有個氣泡在跑,跑到哪就用哪打人。這位朋友對他師傅的話深信不疑。就好象我們的太極拳家的身體是一根澆花用的水管子。我想即使用高壓氣泵打人,恐怕也難把人打出丈八遠,更何況一個小小的氣泡了。這讓我輾轉反側,百思不得其解。
當我越過那些還在世的太極大師們,去查看古代太極拳家的文字。王宗岳在《太極拳論》里只說了一句“氣沉丹田”。而武禹襄也只說了一句“氣宜鼓蕩”。只字未提氣運全身。也許是我還遠沒有練到家吧,只知道氣應該是無形無像的,如同空氣一樣,大師又是如何感知并且運用自如來的。
我羅嗦了這些,決沒有想貶低當代太極拳家的意思。我相信傳說中的那些威鎮四方的武術前輩,的確是有那種神奇的功夫輕易發人于丈外。那是他們那一代人用常人難以企及的吃苦耐勞書寫的神話。決不是一個簡單的“氣功”可以解釋的。
我在想,《太極拳論》里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 所說的招熟并不是簡單地指拳架套路練得熟,而是指拳架套路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夠熟練地運用。從棚、捋、擠、按、采、列、肘、靠、踢、打、摔、拿等拳架套路中的外在勁力入手,用心揣摩每一個招勢的技擊用意和勁路變化,才應該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的第一步。
我們跟師傅學過傳統太極拳的人都知道,當師傅演示一個招勢的技擊用意時總是那么得心應手,學生看得也很明白,但是讓學生照樣一試,則完全不靈。這個學習揣摩的過程就是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的過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當你真正達到了懂勁的時候,就如同眼前豁然打開了一扇門,那是一個質的升華。
在網上有一位年輕的朋友問:練太極拳套路有什么用 ?其實,這么多年來我一直也在問我自己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在傳統太極拳套路里有很多重復的式子。甚至有的式子名稱不同但是動作大致相同。我總在想,前輩們為什么要這樣不厭其煩地在一個套路里重復這些,究竟是要向我輩傳達一個什么深刻的用意。有一句老話講:拳打萬遍,拳理自現。就是說太極拳功夫的全部秘密都在套路里。但是,如果每天只是跟在師傅身后重復地練,一旦離開了師傅自己就不會練了,那樣恐怕就是練上十萬遍也還是入不了門。好的師傅不應該只是一個領練人。換句話說,并不是說練不上一萬遍就不能懂得太極拳。如何正確地練才是真正懂得太極拳功夫的關鍵。
有很多熱愛太極拳的年輕朋友在苦心鉆研,苦苦求索。我認識的一位朋友把師傅的演練視頻和自己的演練視頻都存放在手機里,有時間就拿出來放在一起比對著看,看自己跟師傅練得象不象。自己認為都很象了,但是讓我一看完全不象。明明師傅的動作走出來的是個圓,而他畫出來的就是一條直線。說明他對圓的用意絲毫都不理解,只是在畫道道。就是照葫蘆畫瓢。也有的年輕人愛說某某人教的拳架是實戰拳架,某某人教的不能實戰。讓我說即便是廣播體操的動作也能用于打人。人只要一抬手就有實戰用意。真正的實戰是不可能按照你的演練而發生。懂得招勢的技擊用意并不是練習太極拳拳架的最終目的。拆拳講勁的最終目的是懂勁。因此,以展示技擊為樂的師傅也并不見得就有高深的太極拳功夫。
我曾經見到有一個練陳式太極拳的學生去向一位教楊式太極拳的師傅討教,擺出一個陳式太極拳的白鶴亮翅動作,師傅看了搖頭說不對。接下來師傅就用楊式太極拳的動作來糾正學生。師傅講得也讓人心服口服。學生卻茫然了。讓我說哪一種練法都沒有錯,是招勢的用意有所不同。陳式太極拳從招勢的應用上看,更強調搶步卡位,手引肩靠。就象楊式太極拳也有大架和小架之分一樣,它們在技擊講解上也大相徑庭。當練到了懂勁之后,應該是無論千變萬化都能夠運用自如。
常和我們在一起練陳式太極拳的老陳,自己看視頻學會了一路二路;讓我幫他糾正動作。我花了將近二年的時間,其他人都已經學完一路拳了,而他的動作我還是改不過來。當我幾近崩潰的時候,他又來了,再一演練就讓我眼前一亮??偨Y起來,老陳每一次見面總是帶著問題,總要討教一兩個招勢的應用,然后就抓住拳友去試一試。好用不好用,自己都要仔細琢磨琢磨。在家里睡覺,睡夢中無意間自己的肘碰了一下兒子,都能夠若有所悟。日久天長,癡迷不悔,自然就逐漸地開竅了。就是說,太極拳套路里的每一個細小動作或變化,你都要仔細地揣摩它在招勢里的要點。只要丟掉了一個細節,其招勢就運用不靈。我的師傅就非常講究細節,真是受益非淺。很多人在練習時不在意細節,任意簡化,一心只求內功,最終一事無成。因此,我也不贊成有的人,喜歡自己去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苦練。不與人交流恐怕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招熟。自己跟自己叫勁,永遠也不可能懂勁。須要跟拳友之間相互交流、試招,在反復地揣摩中方能懂勁。這首先就是心態的平衡、放松。自己心態不平必然叫勁。只有心理和肢體都松靜下來,讓周身的肌肉跟骨關節達到了默契運動,才是練出太極拳功夫的首要條件。
例如人人都知道的“棚”勁。最初可能只知道雙手往前推即為棚,一心只想發敵于三米開外。往往在實戰中其結果是自己被發出三米開外。且不知棚還可以是“問”勁。給敵手一個欲發放其于三米開外的假勁。
前輩們留下一句話:練拳時無敵心中若有敵,實戰時有敵心中若無敵。正是對“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的注解。對于招勢,不能夠只是身上明白了,或者只是心里明白了;要心里身上都整明白了才是真的明白了。這就是悟和用的問題。要善悟,也要善用。
陳氏太極拳的一個技擊特點就是步法、身法、手法的精準卡位。若想達到在千變萬化之中的精準,則須心到手到,周身一家。這個周身一家就包括了心意。當你聽懂了對手的勁路,就可以知道對手在何處滯住了,從而打擊其滯點。所以這個懂勁,首先是指懂自己的勁,同時也是懂敵手的勁。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的知己知彼。
太極拳慢練并不是遲鈍,而是為了動作更精準無誤。是為了用心去感悟勁路變換。要能夠做到速度快慢不影響勁力大小,速度快依然可以恰倒好處地把握勁力。例如一位工藝大師可以把一件工藝品做到精妙之處,令人稱奇,嘆為觀止;常人難以做到,即為神奇。而太極拳家就是將把握敵手的勁路以制敵這一技巧運用到了精準的程度。勁力只用在一點上,無須多一分少一分,撥動對手千斤之力,即為太極拳功夫。因為一些誤導宣揚,個別的太極拳家被人們神話了。其實只是比一般人略微懂勁罷了。神就是比一般常人更精確地把握一種能力。
借用前輩太極拳家的一段話:“功夫純粹者,一舉手,一投足,圈轉、柔和、輕靈地控制對方的勁路,即可使對方失機失勢,無從轉變,即可發勁;或一待放任轉變,即順應轉變之點而發勁,這是拿住對方勁路的高級技術?!薄浴蛾愂教珮O拳》(顧留馨、沈家貞著)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薄短珮O拳論》
(文/驛站馬夫)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