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有彩蛋)
01
春節假期,我帶臨近高考的女兒去向做了十多年高三班主任的閨蜜取經。
閨蜜問起女兒的學習情況, 女兒說最大的困難是數學和英語,很多知識點到現在都是一知半解。
閨蜜直言不諱地問女兒:“平時老師一定不太關注你吧?”女兒紅著臉點點頭。
閨蜜繼續說:“你知道老師為什么不太關注你嗎?因為你缺乏主動。”
接下來,閨蜜講道,在她教過的學生中,給她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幾個學習成績特別拔尖的外,一定是那些經常拿著書本來向她請教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的成績通常不會很突出,但卻特喜歡纏著老師,而老師表面上很煩,其實內心對這類學生特別喜歡。
閨蜜還說起她曾經教過的一個學生,他超級調皮,對于閨蜜所教的語文偏科偏得一塌糊涂。但他特喜歡粘著老師,常常拈出一個小問題賴在辦公室不走,有時候在路上碰到老師,甚至掏出嘴里正吃著的棒棒糖要老師咬一口。
作為老師的閨蜜嘴里罵著“十七八歲的孩子了沒個正經樣”,心里卻甚是歡喜,但凡學習上能給他開的小灶,一定是萬分有耐性。
對比起那些上課不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見了老師繞路走的學生,這個沒個正經樣的孩子,更能引起老師的關注。
這一點讓同為老師的我,頗有同感。
記得二十年前,我去到一所鄉鎮中學實習。初上講臺的我頗為緊張和局促,尤其是后排還坐著該班的班主任、任課老師和學校領導。就在我紅著臉結結巴巴地說著那堂課的開場白時,一位學生高高地舉起了小手,我頗為驚奇,隨即做了請他站起來說話的手勢。
“老師,您的聲音真好聽,還有,您的長發也很漂亮!”
接下來,教室發出一陣哄笑。雖然我當時頗為尷尬,但是這個孩子卻是我在教師生涯中,記住的第一個孩子。在這一個月的實習期里,每一次上課,我總是會習慣性地把目光望向那個孩子,尤其是在提問時,一定會期待那只小手能夠立刻高高舉起。
時隔二十多年后,每當想起這個在課堂上主動舉手的孩子時,我的嘴角仍然會不自覺地微微上翹。
02
小時候,我也是一個缺乏積極主動的孩子。
記得有一次國慶節學校舉辦合唱比賽,老師要選取幾個同學站在前排領唱。當時我非常渴望老師能夠選我,可是后來老師選取的,卻是那幾位主動請纓的學生。
比賽當天,看著那幾位穿著漂亮衣服、面帶漂亮妝容的同學,我是既羨慕,又沮喪。
競選班干部也是。一次,原來的班長因為生病休學,班主任老師決定在班上重新選班長。老師說認為自己有能力的同學,可以站到講臺上發表競選演講。我仍然是沒有勇氣上臺,結果眼睜睜地看著班長的職位被一個并不比我強的同學搶走。
這事過了一個星期,我的心情仍然不能平靜,于是在一天晚上,我把自己想當班長的愿望,和擔任班長后會怎么做的想法,用書信的形式寫了出來,第二天早上夾到家庭作業里一起交給了老師。
那天下午,老師叫我到辦公室,帶著遺憾和欣賞的語氣對我說:
“你有這么多想法,并且這些想法都這么好,當時怎么不主動爭取啊?現在班長的人選已經確定下來,老師才發現你的才能,太可惜了!”
老師嘆了口氣后,摸摸我的頭,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了一句:“孩子,你若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光埋在心里可不行,還得落實到行動上,主動為自己爭取!”
這句話在日后一直伴隨著我,雖然有些時候爭取并沒有成功,但我的內心會因為已經爭取而毫不遺憾。
03
其實作為老師,內心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心懷關愛的。但現在的學校,一個班少則四五十,多則七八十,老師能夠關注到的,一定是那些積極主動、在班級里活躍度比較高的孩子。
就算是同班同學,畢業多年后,我們還能一口叫出名字的,也一定是那些亮相率較高的同學。對于那些平時沉默寡言的同學,幾十年后再相見時,對方也可能會摸著腦袋尷尬地半天叫不出名字。
主動,對于一個學生來說真的很重要:遇到難題若不主動求教,老師就不會知道你有難題,不能及時為你解答;上課時不積極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你會失去老師關注你、表揚你的機會,你的自信心會逐漸減少;遇到學校或班級活動,你不主動爭取,就會失去展示自己、鍛煉自己的平臺,在別人手捧鮮花或獎品時,你只能在一旁羨慕和沮喪!
孩子,不要讓自己永遠處于等待的狀態,不要讓有能力的自己輸給了那些主動的同學。
學會主動把小手高高舉起,學會主動地站起來告訴老師和同學:“我能行!”
慢慢地,你會發現,其實你很優秀,其實你很有光彩,其實你也可以擁有更多的關注、更熱烈的掌聲和更優異的成績!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不好意思”、不夠主動的問題?3月11日,青欖教育邀請旅美媽媽王畫云博士做客青欖公開課,幫助害羞的孩子徹底根治“不好意思”,從而積極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導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