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畫家在唐代以青綠或水墨青綠在屏障上揮寫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礎上,深入大自然中進行創作。五代時中國水墨山水畫趨于成熟,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家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家創立了真實生動的雄偉北方峻嶺和秀麗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世稱“荊、關、董、巨”。
董源(943-約 962 ),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據畫史記載,董氏擅山水、人物、云龍、牛虎,無所不能,尤以山水畫最為著名,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
董源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疏林遠樹,平遠幽深,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于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秾古之趣。
董源所創造的水墨山水畫新格法,當時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隨,后世遂以”董巨”并稱。在宋代,除了米芾、沈括十分欣賞董巨畫派之外,到了元代,取法董巨的風氣漸開。元末四家和明代的吳門派,更奉董源為典范,明末“南北宗”論者雖然在理論上尊王維為“南宗畫祖”,但實際上卻是在祖述董源。董源在后世能夠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山水畫史上是罕見的。
董源的《瀟湘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現藏于故宮博物院;《夏山圖》卷,藏上海博物館;《夏景山口待渡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龍宿郊民圖》及《洞天山堂》二軸,均圖錄于《故宮名畫三百種》。
《瀟湘圖》 絹本設色,縱50厘米,橫141.4厘米,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絹本設色,尺寸:49.8×329.4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江堤晚景圖》軸 絹本設色,尺寸:179 x 116.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寒林重汀圖》 絹本、墨筆、淡設色 ,尺寸:181.5 x 116.5cm ,日本兵庫縣黑川文學院藏
《龍宿郊民圖》軸 絹本設色,尺寸:156x160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岸圖》 絹本設色,縱221.5厘米,橫110厘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在購藏這幅古畫之前,特舉辦了一場有關此圖是否董源真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研討會結果是懸疑頻出,有人甚至提出要重新修改中國繪畫史。研討會總結的三方意見:一是認定為董源真跡,并以此否定一切現定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則直指為張大千偽作。但畢竟時隔一千多年,舉證艱難,無可確論。之后,大都會博物館為此幅作品做熱釋光測試,檢驗結果是北宋時代,但是否是董源的真跡學術界依舊爭議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