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和同治皇帝一樣,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誰將成為皇位繼承人,誰將在政治女強人慈禧太后之后成為大清帝國的統治者?一時間風云驟起,撲朔迷離。慈禧太后最終的選擇,也耐人尋味。
為何慈禧太后選擇溥儀這樣一個哭哭鬧鬧的三歲孩童來繼承大清皇位?為何又要載灃這個不到三十歲的的年輕親王來監國攝政,承擔起統治大清萬里江山的重任?這一切不得不從帝國皇室的子嗣單薄說起。
從咸豐皇帝起,大清朝的君王便面臨著一個尷尬的問題——子嗣單薄,乃至斷絕。
咸豐皇帝登基時年僅一十八歲,在他的一生中,大清帝國遭遇一系列挫折和坎坷。身為帝國主宰的他殫精竭慮,也沒有找到解決內憂外患的方法,心情異常煩悶,最后只能縱情聲色犬馬。血氣方剛的咸豐皇帝生育能力不能和先祖比,一生僅僅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在出生當日不幸夭折。在三十一歲辭世時,咸豐皇帝僅僅給這個龐大的帝國留下一個兒子,即年僅五歲的皇子載淳。載淳在兩宮扶持下即位,改元同治,年僅十八歲就去世,沒有一絲血脈留下。在同治皇帝之后即位的光緒皇帝載湉,也沒有給大清留下一個子嗣。
按照當時慣例,皇帝無子嗣時,應從皇族近支中挑選承嗣之人。皇族近支中存在奕、載、溥、毓、恒、啟等輩分,都是圣祖康熙皇帝的血脈。而近支諸輩中奕字輩帶言字旁的,載字輩帶水字旁的,溥字輩帶單人旁的,毓字輩帶山字旁的,都是近支中的最近支。
在近支血脈中,首先考慮的自然是道光皇帝的血裔。道光皇帝的九個兒子中,壽命超過20歲的僅有長子隱志郡王奕緯,四子奕詝即咸豐帝,過繼給惇恪親王的五子奕誴,六子恭忠親王奕,七子醇賢親王奕譞,八子鐘端郡王奕詥,九子孚敬郡王奕譓。
皇長子奕緯因為驕橫欺師,被道光皇帝一怒之下踢中下體,不久去世,并無子嗣留世。四皇子奕詝即咸豐皇帝。五皇子奕誴,人稱小五爺,過繼出去了,但他的子嗣仍然是顯貴群里的人物,其長子為載濂,次子為載漪,三子為載瀾,四子為載瀛,五子為載津。六皇子恭忠親王奕共有四子,長子為載澂,次子為載瀅,三子為載浚,四子為載潢,其中載澄于1885年去世,載浚、載潢也早早地去世。七皇子醇賢親王奕譞共有七子三女,長子載瀚兩歲而夭,次子載湉在同治帝之后即位為光緒帝,三子出生當日夭折,四子載洸五歲而卒,五子載灃、六子載洵、七子載濤在世。1868年,八皇子奕詥因病去世,也沒有子嗣。1877年,九皇子奕譓去世,沒有留下子嗣。
這樣有資格承繼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子嗣的宗室子弟,就只能從道光皇帝的五皇子惇勤親王奕誴系、六皇子恭忠親王奕系、七皇子醇賢親王奕譞系中選擇。
由于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是載字輩,按照同治十三年和光緒十五年兩份上諭,繼承人應從次一輩即溥字輩中挑選。
惇勤親王奕誴系的溥字輩有載濂的長子溥偁、次子溥修,分別為33歲、12歲。載漪的長子溥僎、次子溥儁分別為33歲、23歲,載瀾的長子溥倬、五子溥信分別為26歲、8歲,載瀛的長子溥伒、五子溥僴分別為15歲,7歲。恭忠親王奕?系有載澂的嗣子、載瀅的長子溥偉28歲,載瀅的次子溥儒12歲。醇賢親王系中,五子載灃的長子溥儀、次子溥杰分別為2歲、1歲,六子載洵的長子溥侊4歲,七子載濤的兒子溥佳才剛出生不久。
載濂、載漪和載瀾由于卷入1900的排外風潮被指為罪魁禍首,其后人不宜作為候選人。按照每系擇嫡長的原則,能夠入選的便只有惇勤親王系的溥伒、恭忠親王系的溥偉和醇親王系的溥儀。實際上考慮到惇勤親王系屬于出繼,已經不在道光皇帝統續內,而且惇勤親王系剛剛在庚子國難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以溥伒為繼承人會引來各國的責難,造成不必要的尷尬和麻煩,如此以來便只有溥偉和溥儀符合標準了。
繼承人與同治光緒二帝的血緣關系,也是不得不審慎考慮的。溥偉、溥儀與同治帝血緣關系相同,都比較近。但是溥儀與光緒皇帝的血緣關系最近,其父載灃與光緒皇帝載湉是胞兄弟,溥偉的父親載瀅與光緒皇帝僅是從兄弟。再加上隆裕皇后才40歲,同溥儀有足夠的年齡差距,過繼后容易培養感情,故而年幼的溥儀是上選。
溥儀之所以能夠被立為皇儲,載灃之所以能夠成為攝政王,還和當時朝廷內外的局勢、各派勢力有極大的關系。隨著光緒年歲漸長,帝后之間在官吏任免權、大政決策權等方面的分歧和矛盾便逐漸擴大,直至戊戌變法帝后兩黨撕破臉皮,幾乎釀成母子反目相屠的悲劇。此后帝后關系日漸冷淡,慈禧太后屢有廢除光緒皇帝另選新君的想法,并一度立溥儁為大阿哥,由其即位,改元保慶。排外風潮的失控最終釀成大禍,《辛丑條約》簽訂后慈禧太后不得不調整帝后關系。光緒皇帝人身自由有所恢復,能夠適度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但皇帝同太后的關系在群臣百僚眼中仍然緊張。
光緒皇帝的同胞兄弟載灃剛剛邁上政治舞臺,便作為致歉專使出使德國,回國后被安排與后黨鐵桿人物榮祿的掌上明珠結合。完婚以后,載灃在若干職位上歷練,然后迅速進入軍機處,成為大清中樞決策層重要一員。在光緒皇帝病危和慈禧太后彌留之際,選擇與二者都有莫大關系的載灃作為帝國實際的繼承者,讓其幼子溥儀充當下一任皇帝,無疑是在兩宮身后彌合裂痕以避免政局動蕩的有益嘗試。
世人對慈禧太后選擇年幼的娃娃溥儀做為帝國新君,而非立年長的溥偉作為繼承人,頗多微詞,以致濫語流言充斥其間。要么說慈禧太后權力欲過大,七老八十了也不想放權,臨死也要找個小孩子,挑個聽話的乖寶寶。要么說這個老女人玩垂簾聽政玩久了,真是不經意間上癮了,都這把歲數了還樂此不疲。或者說慈禧太后眼拙,竟然作出這樣的選擇,大清朝沒有幾年就被折騰地亡國。如果當時讓溥偉而非溥儀即位,結果鐵定不一樣。
是是非非,非非是是,充斥著多少市井想象,掩蓋了多少歷史真相。憤懣、譏誚、嘲笑、侮弄不過是一時的情緒,終歸不是真相。似是而非的傳說無論如何誘人,卻只能流傳于街頭巷尾作為一時的談資,終究上不得臺面算不得數。
暫時擱置載灃父子與帝后之間的淵源,不談醇親王一脈在繼任大統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看一看后世貶抑無盡的載灃在當時的風評,便會知曉部分真相。
皇族近支親貴中,像載灃這樣有政治眼光、知進退榮辱、謙虛謹慎、好學上進、人脈深厚的可謂少之又少。載灃人品端正,忠厚正直,不愛財不愛色,也不愛唱戲遛鳥,沒有霸氣子弟的紈绔習氣。作為第一位出使外國的親王,載灃以開明著稱,難怪慈禧太后這個女強人會做出如此安排!無論是八旗營務的歷練,還是軍機任上的栽培,都是慈禧太后的深遠謀劃。
遺憾的是時局的惡化、人心的浮躁、甚至僅僅是不可強求的壽命,都使整個歷史的車輪不可能按照這位老人的安排穩步向前。載灃接受慈禧太后的安排,抱上自家的娃娃掌管帝國大小事務,統帥舉國上下臣公,按照預定計劃推行憲政改革,極力挽回大清帝國的頹勢,無疑是在和整個世界角力和天命抗爭。這個頗具政治眼光、謙謹為懷、肩負厚望的親王,殫精竭慮勉力為之,卻不得不感嘆時局艱難,回天乏術。
摘自《重讀攝政王載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