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正月初七,宜復工。我們來到了今年的第二個節氣,雨水。春天將至,萬物萌發,我們心里的希望是不是也隨著紛紛揚揚的春雨蘇醒了呢?
小樓一夜聽春雨。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春節假期也畫上了句號,過年的喧囂熱鬧之后,我們又要回到按部就班的工作日常。節后“收心”,對還在上學的孩子們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實已經上班的成年人也同樣需要。
“雨水”時節,冬末的寒冷過渡為早春的溫暖,氣溫雖然回升,但余寒仍會不時而至。冷暖不均的氣候,容易使人心神不寧,情緒波動。所以我們不僅要讓身體回歸崗位,也要讓心走出家門。
從“假期模式”切換到“工作模式”,先確定這一年的新目標,給自己向前沖的動力,同時也要理清近期的任務,目標的達成需要從今天的一個一個動作開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
前路尚遠,但我們步履不停。就像林清玄說的:“但愿人人都能有陽光的傘來抵擋生命的風雨。但愿人人都能因雨水的清洗而成為明凈的人。”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大家都熟悉杜甫的名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想想這樣的小雨一般是在什么時候?立春過后,大地回暖,萬物生長。接下來就要下雨了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水矣。”也就是說春天將至,萬物萌動,加上水生木這樣一個規律,所以立春以后,自然就該下雨了。
《孟子·梁惠王上》里寫:“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看這三個字用得多好,都是三點水:“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所有的禾苗“浡然而興”。
古人有智慧,對天時、對農作物,他們有太多太多生動的形容詞。我們看見天上出現厚厚的云層,嘩啦啦下大雨的時候,那些禾苗就喝著天上的雨水茂密地生長起來,新一年的喜悅也就在這里。
韓愈的《初春小雨》,是小孩子都會背的詩,“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你想想,人喜歡這個雨喜歡到什么份上?形容它的那種滋潤,把干涸了一個冬天寒冷的大地滋潤的呀,用了一個“酥”,人心里邊那點酥酥癢癢的喜悅,也就隨著天降春雨滋潤起來了吧。
蘇軾也有詞:“為向東坡傳語,人在玉堂深處。別后有誰來,雪壓小橋無路。歸去,歸去。江上一犁春雨。”
我們發現用的這里有個量詞用得好:“犁”。過去的詩人都是很了解農耕的,春天人們喜歡雨,并不是為了寫詩抒情,而是因為在春雨中開始犁地,將會有收成、有希望。
直到現在,我們一提到春天,一到春天來臨的時候,都會滿懷希望,生起新的勇氣。
古人對雨水的三候是這么概括的,“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什么叫“獺祭魚”?最早是出在《禮記·月令》里,“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水獺是兩棲動物,能在水里,也能在岸上。它最喜歡吃魚,捕到的魚多,它就把魚都排列在岸上,就好像是陳列祭祀一樣。
所以古人就說,當你看到那個水獺把捕來的魚一條條排列在岸上,好像“拜祭”的時候,就是春天真的來了。你想呀,冰塊消融了,魚才能浮出水面,水獺抓的魚多了,它才能把魚排在那兒。
再過五天,知時節的大雁開始感覺到天越來越熱,就要飛回到塞北。至于說草木萌動,這個最容易理解,春雨下得多了,草木隨著地上的陽氣蒸騰,開始抽嫩芽了,大地欣欣向榮的景象不就開始出現了嗎?
有句話叫春捂秋凍,雖然說開始下雨了,但現在外面還是挺涼的,一早一晚還是不能脫棉衣的。俗話說得好,“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
雨水前后北方的冷空氣活動還是挺頻繁的,有的時候碰上寒涼天氣,還真是雨夾雪一場一場的,你看這個詞多美,叫“梨花雪”。陽氣生發,冷熱交替的時候,咱們老說“二八月亂穿衣”,能注意一點保暖的話,就能遠離傷風感冒。
《黃帝內經》里邊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便生志。”也就是說春天萬物都復蘇了,人應該稍晚一點睡,但是要早起,經常到戶外運動,別大跑大跳,要緩緩散步,讓自己能夠跟上天時調養身心。
春天是一個詩意盎然的季節。隨著雨潤萬物,寒冷的天氣逐漸遠離,春風拂面,溫暖的陽光普照大地,我們心里是不是開始有一些酥酥的愿望、一些美美的風景,隨著我們張開的眼睛,逐漸都被喚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