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中國股災一般,進口車銷量在去年迎來10年間的首次大跌,下降幅度高達25%,并可能持續到2016年。這種暴跌,折射了進口車市場的微妙變革,也加劇了廠商矛盾。
上世紀90年代前,中國高檔汽車引進,完全依賴配額制進口。由于關稅高和需求大,進口車國內外差價能高達4倍以上。進口車走私,滋生蔓延。
雖然接下來關稅不斷下調,但直到2001年中國加入WTO,才允諾進口車關稅五年階段性降至25%的水平。此后,進口車在剛需和經濟增長推動下,進入發展“黃金期”。
這令跨國車企喜出望外,加大進口量;廠商也借機抬價謀取暴利。“雖然2008和2009年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拉低了增速,但2010年進口車呈現‘報復性’增長,2011年即輕松突破百萬輛。”國機汽車王存向筆者表示。
然而,跨國車企樂觀預估中國市場之際,歐洲爆發歐債危機,隨后中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這一方面令歐洲跨國車企,想方設法將“庫存車”向中國“傾銷”,大幅增加供給側;另一方面,中國需求放緩和中央政府反腐風暴,讓跨國車企算盤落空。
環境微妙變化,根本上扭轉了市場長久以來,進口車“供不應求”的局面,觸發2012年由奔馳引發的價格大戰,導致整個中國汽車市場至上而下的降價。以前是歐美生產,中國消費,澳大利亞提供原材料,現在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全球市場需求疲弱。
因供過于求,跨國車企不得不降價擴大潛在消費群體,中國消費者則在其中得到了些許實惠。對中國市場過度壓榨適得其反,跨國車企逐漸意識到這一點,調整供給側,減少消化庫存。可事與愿違,2015年,即使供需雙降,但進口車還是沒頂住中國經濟大環境壓力,并開始了新一輪的跟風降價。
“因為需求減緩超預期,因此2016年上半年或全年,絕大部分進口車可能還是要完成去庫存的任務。”2015年,進口車在公安的上牌數據大幅下降。
近日,世界頂級豪華車勞斯萊斯透露,其去年在中國銷量業績出現令人震驚的暴跌,不過,中國還是勞斯萊斯在全球的最大市場。“由于中國經濟不景氣和消除腐敗行為讓奢侈品銷售遭到重創。”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和國機汽車數據顯示,2015年以豪華品牌為代表進口車的庫存,曾高達7個月左右(而普通經銷商正常水平約1.5個月)。這意味著,經銷商運營資金壓力極高,流動資金隨時可能瀕臨枯竭。
2012年,投資人不斷撤離,意味著進口車已告別“躺著掙錢”的時代。三年前,為了開高檔進口車4S店,投資方需要不菲的“打點”和疏通各種關系的經費。
現在,為了生存,經銷商不得不在銷售端虧損賣車,盡快收回資金,期望能在售后和銷售政策上得到補償。一些高價進口車庫存,動輒可能占用高達數億元流動資金。過去的“香餑餑”、“搖錢樹”,現在像“燙手山芋”,想扔仍不得,捧在手里卻hold不住。
它們當中,有些堅持了一陣退出,有些被更大的經銷商集團兼并……去年上半年,全國工商聯汽車經銷商商會數據顯示,中國9成經銷商虧損,進口車則更甚。
對進口車而言,其供貨方式是跨國車企決定的,過高預期中國,是進口商供給側的問題。王存指出,“目前,90%進口車是授權銷售的。”
這就不難理解,在不得不接受“燙手山芋”的時侯,某些經銷商聯合逼宮,索要“燙傷補貼”。截至去年7月底,跨國車企巨額補貼經銷商,用于經銷商補貼高達100億左右。其中,寶馬和奧迪,分別達到驚人的51億和32億元人民幣(側面可見這些跨國車企在中國攫取的利潤之高)。
有業內人士稱,這么多經銷商聯合對抗跨國車企,非常新鮮。以前經銷商面對汽車公司處于弱勢,但雙方都在賺錢,因此沒有矛盾,現在弱勢一方感覺自己生存受到威脅,自然地要反應訴求,對進口車尤其如此。
“這10年間,隨著越來越多跨國品牌,在中國進行本土化生產,進口車逐漸成為在華調劑產品結構,滿足消費者個性需求的方式,是一種補充。”王存說,過去走量的進口車,基本上都已在華建廠制造。
1999年,奧迪在中國市場率先試水A6國產。如今,該車型2015年在華年產銷達到約15萬輛。包括后來居上的寶馬5系、3系和奧迪A4、Q5等車型,在華均突破了年10萬輛。相比之下,如一些小眾個性、頂級豪華車型,因為不能國產,只能進口滿足需求。
實際上,這主要是由于加入WTO后,中國零部件產業完全開放。與此同時,和進口車一樣,零部件關稅更是大幅下降至10%,讓跨國車企與其相關零部件供應商,覺得有利可圖。
巨大的規模效應和本土化帶來的好處,除了給奧迪、寶馬和奔馳過去完全依賴進口的品牌帶來了機會,也讓捷豹路虎、沃爾沃、英菲尼迪等豪華品牌紛紛加速本土化進程。
2015年,中國汽車進口量為106.73萬輛。大幅下滑某些程度上,也與路虎極光、沃爾沃XC60等走量的車型國產化有一定關聯。
相應的,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了價格上的實惠。不過,也有人質疑,一些進口豪華品牌國產,工藝制造、供應商等諸多方面,都難以達到過去進口車的水準。
因此,隨著中國政府加強自貿區和平行進口法規與售后,解決3C認證等問題,去年,平行進口車(非中規車)成為中國進口車市場的一大亮點。在此之前,這些“非正常”渠道的進口車(非中規車),由于身份尷尬,被中國經銷商強烈抵制。
但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肖政三認為,平行進口車其實是從國外經銷商渠道得到的“二手車”;另一方面,跨國車企不會讓平行進口車,打亂其全球市場布局。
因此,隨著供給側調整緩慢到位,進口車價格或許會重新穩定。汽車分析師賈新光指出,“現在這段時期購買進口車,可能是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