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們闡述了ABA與DTT的關系、DTT的四要素以及DTT的技巧原則,本期我們帶您具體了解DTT的操作。
ABA的DTT(下)
──行為訓練的基本方法
孟藹寧[美]
四、DTT的操作
1. 指令(Instruction/DiscriminativeStimulus)。
DTT 是一種[一對一] 的教學方法。老師/家長與學生相對而坐,最好在一個周圍干擾刺激不太多的地方。老師給出指令,這就是一個回合 (trial) 開始了。指令要清楚,開始訓練時,指令應特別簡單。比如:“拍拍頭”,而不要說:“你的頭在哪里?請給我看看頭在哪里?”指令越簡單,學生越清楚你的要求是什么。經過一段訓練,孩子進步了以后,指令要逐漸地復雜起來,越來越象自然日常生活中的語言。
老師 /家長給出指令前必須非常清楚自己對學生的要求是什么。如果想要求學生數四蠟筆,指令應是“數數”,或“數蠟筆”。期待的正確反應就是生數“1、2、3、4”。但是如果想要求孩子告訴你有幾支蠟筆,指令則應該是“幾支蠟筆?”所期待的正確反應是學生說出“4”(而不是“1、2、3、4”)。
老師在給出指令時,要確定學生已經在注意。如果他不注意,老師再說幾次,他也可能不會做出反應。 這種情況下,可以將指令改為“看著我”,也可以把一個學生喜歡的東西出示給他看,以引起他的注意,同時發出指令“看著我!”如果這時學生“看”了,即做出了反應,及時給予強化,強化物應該是將那個東西給他吃(或玩一下)。
2. 反應 (Response)
在這一步驟中,以下幾個概念非常重要:
□ [反應標準的一致性] 給出指令前,老師已經確定了正確反應的標準是什么(如以上“數數”的例子)。這里需指出的是,注意 [標準的一致性]很重要,因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很清楚地知道他應該怎樣做,因此增加他做出正確反應的可能性。另外標準一致有助于所有的老師及家長都按照同樣的標準對同樣的正確反應給予強化,對同樣的不正確反應都不給予強化。這樣能更有效地促使學生明白:只有做出某種什么樣的反應他才能得到強化。
□ [反應標準的變化] 在這一步驟中,對反應是否正確的判斷標準是可以也必須變化的。反應標準的變化,也反映了學生能力的變化和強化標準的變化(即:學生有進步時,可以逐漸地,系統地改變標準。比如以前只要他說出“媽”就可以得到強化。學會了“媽”之后,標準可以提高到要說出“媽媽”才能得到強化)。
□ [注意反應中附帶的不良行為] 觀注學生的反應時,一定要同時注意他有沒有伴隨的其它與指令無關的不良行為。比如,指令是“站起來。”孩子是“站”起來了,但同時又跑掉了。對這個反應不能給予強化,否則他會以為“站起來”的意思是“站起來——跑開”。
□ [沒有正確反應時的操作] 在學生做不出正確的反應時,為了直接告訴孩子[正確反應]是什么,在[反應] 這一步驟中,[輔助] 是很重要的。尤其在教學生一個復合能力時(以 [回答社交問題] 為例,如,“你叫什么名字?”)一定要注意使用輔助。問題提出后,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師可以做出 [ 示范],即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我叫孟藹寧”)。在學生模仿出你的回答后,馬上表揚他,給予強化。盡管他是在輔助下才回答的,老師還是要鼓勵他,目的是讓他知道他這樣說是正確的。
在一些關于ABA的資料中,會見到“DTT五要素”的提法,就是將[輔助] 歸為DTT操作的一個補充性要素/步驟,與其它要素/步驟的關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 [反應形式與五秒中原則] 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反應形式會有四種:①正確反應;②有輔助的正確反應;③無反應;④錯誤反應。如果學生在5秒鐘左右還沒有做出反應,即[無反應],就可以判定為沒有[正確反應]的機會。反應的形式決定 [結果] 是什么。老師在寫記錄時要記錄下學生的具體反應形式。
3. 結果與反饋 (Consequence/feedback)
□[及時反饋] 學生做出反應后要馬上給予強化或其它反饋。這里 [馬上] 非常重要,因為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理解[ 結果]和 [反應]之間的關系。
□[靈活使用強化物] 如果他反應正確,強化物可以是語言表揚,同時又給一種有強化作用的物品。強化物要經常換,是為了保持對學生的吸引力。如果每次都給同一個玩具,他很可能過幾天就不再想玩那個玩具了。這里要談一下強化物可以是任何孩子喜歡的東西(吃的、玩的、或某種活動)。每個孩子的有效強化物都不一樣。找到你的孩子喜歡的幾種食品,玩具和活動后,別忘了讓它們輪流出現。
□[不正確反應時的反饋] 如果一個兒童的反應不正確,[結果] 即對他的反饋形式有幾種:
學生的反應 | 結果——老師的反饋 |
錯誤,切明知故犯 | [忽視法]:幾秒鐘不看他。 |
錯誤,因為是新課題,畏難. | 告訴他“不對,再試一次。”下次給予輔助,確定他理解了指令的要求。 |
沒有反應,沒有不良行為. | 等五秒鐘(暫停),然后再開始下一個回合,[結果] 就是沒有[強化]。 |
不適當行為(站起來,刻板行為,等) | 馬上制止他的行為,這個回合結束。 |
暫停 (pause)
[結果]出現之后,下一個回合開始開始前,要稍微暫停幾秒鐘。這樣做有以下幾個目的:
【結束語】
ABA的DTT是一種很積極的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方法讓學生坐在教室里被動地聽老師講課。但孤獨癥兒童因為其在注意力,理解力,思維等方面的特點需要更積極的教學方法。DTT要求孩子經常性的反應,每下一次指令就要求一次反應。同時這種積極地教學也是與系統的教學相結合,在一個方法和內容的系統中一步一步地教孤獨癥學生學會新的知識、能力和行為,并使孤獨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與人交往的愉悅感,逐步學習并理解社會交往的規則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