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傳易于蜀,只是阿偉哥的猜測,不過很早的時候,就有“易學在蜀”的說法。
到了西漢時期,蜀地出了一位隱者,叫做嚴君平,其行為舉止卻頗有真正的道家風范,似乎更印證了這種說法。
嚴君平心性淡泊,故而得享高壽,在那個年代活了九十多歲,因此,后人把他視為仙人。容成公、李耳、董仲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仙八人,道教傳說他們均在蜀中得道成仙。東晉譙秀的《蜀記》一書中稱他們?yōu)椤笆裰讼伞薄?/span>
嚴君平之所以名聲卓著,還在于它培養(yǎng)了一個優(yōu)秀學生——楊雄。楊雄成名后,大力弘揚老師的道家學說,使其在各地流傳開來,甚至影響到了后來道教的產(chǎn)生。
說到揚雄,那也是一個奇人、怪人、牛人。
揚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西漢著名經(jīng)學家、辭賦家、思想家、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史學家……,堪稱一個全才。
漢代人認為,揚雄是西漢兩百年中最杰出的人才,道德學問可以和孔子媲美,稱他為“西道孔子”;晉朝人認為,他堪與先秦諸子比肩,稱他為“揚子”;王安石贊他“儒者陵夷此道窮,千秋止有一揚雄”;楊升庵詩云“何時一棹穿巴峽,得就楊雄問太玄”;劉禹錫的《陋室銘》將他與諸葛亮并舉:“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自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之后,通經(jīng)成為讀書人追求仕途的主要手段。學通一經(jīng),揚名立萬,就可成為博士或弟子員,許多讀書人都為功名利祿而窮研經(jīng)籍。受到老師嚴君平言傳身教的影響,揚雄在年輕的時候就“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 “口吃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貴,不戚戚于貧賤”(《漢書 揚雄傳》),表現(xiàn)出了與眾不同的獨立精神。
后來經(jīng)過同鄉(xiāng)楊莊的推薦,揚雄受到成帝的召見,并拜為黃門侍郎,也就是進入了官僚“預科班”,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也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影響他后半生命運的兩個同僚——王莽和劉歆,他們之間的故事,我們以后再談。在這個“預科班”里,他成了一個畢不了業(yè)的留級生,除了在王莽稱帝時期,王莽顧念老同事,提拔他做過十年中散大夫外,20年間未徙官!不過楊雄很知足,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資,解決溫飽問題,還能在國家檔案館(石室金柜)瀏覽群書,徜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就足夠了。
當然,這也與揚雄為官時,正面臨劉氏王朝同王氏外戚集團的斗爭有關(guān)。揚雄既無力維護劉氏王朝,又不敢得罪外戚勢力,只得埋頭著述,企圖超越于現(xiàn)實的政治斗爭之外,在寫作中獲得心靈的自由。
正是在這種條件下,揚雄完成了兩部不朽著作《太玄》和《法言》。
揚雄早年醉心辭賦,并不著意于經(jīng)傳,不經(jīng)意間就成了與司馬相如、班固、張衡并稱為漢賦“四大家”。不過牛人畢竟是牛人,辭賦玩得差不多了,就開始研究道家和儒家學問,而且不像一般人,只滿足于遵循師承,闡發(fā)經(jīng)典,牛人從來不走尋常路,于是仿《論語》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敢于這樣做的人,要么是裝逼,要么就是天才,揚雄是后者。
當時及后世不少人對他這種自充圣人的作法頗有微辭,司馬光一開始也是這種看法,但是細讀了《太玄》之后,感嘆道:“揚子云真大儒也!孔子既沒,知
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誰?孟與荀殆不足擬,況其余乎!”言語當中,對揚雄的推崇之情溢于言表,且一棒子就把孟子和荀子給打死了。
只可惜,司馬光這樣的知音太少了。《太玄》成書后,與他同時代的人已經(jīng)覺得這書太玄了,根本就是故意要人看不懂的(觀之者難知,學之者難成)。據(jù)《漢書·揚雄傳》記載,劉歆看了這書后,就對揚雄說:“你這是自討苦吃!如今的學者專家都吃著皇糧,可是連《周易》都讀不明白,你居然還搞了個《太玄》出來,這不是打他們的臉嗎?這么難的書,恐怕后人只會拿去蓋酸菜缸了。” (空自苦!今學者有祿利,然向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醬瓿也。)
揚雄模仿《周易》寫《太玄》難度有多大?打個不一定恰當?shù)谋扔鳎秃帽扔心硞€大牛的程序員,通過自己琢磨,搞明白了windows系統(tǒng)的源代碼,自己又搞了一個操作系統(tǒng)出來。
相比于西漢時代那些嚼他人吃過的饃,空享朝廷俸祿的學者來說,揚雄是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真正懂得《周易》的人。所以,揣摩他寫《太玄》的目的:如果說我懂《周易》也顯不出我比別人高明多少,干脆咱們來整個玄乎的,看看你們誰懂。”
《太玄》究竟玄在哪里呢?
首先解釋什么叫“太玄”。
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稱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此兩者指的是有無之道,概括而稱之為玄。所以在道家的概念中,玄等同于道。
揚雄師從嚴君平,接受的是道家的學術(shù)思想,因此把他構(gòu)筑的宇宙衍生模式的本體稱之為“太玄”。
揚雄模仿《周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太極模式,構(gòu)筑了一個“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的太玄模式。
《周易》 | 《太玄》 |
太極 | 太玄 |
剛—柔- - | 天—地- -人‐‐‐ |
初二三四五上 | 方州部家 |
六十四卦 | 八十一首 |
三百八十四爻 | 七百二十九贊 |
元亨利貞 | 罔直蒙酋冥 |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天地之策三十有六,其用三十三策 |
《易經(jīng)》的模式是一種“二進制”,1-2-4-8-16-32-64,正是這種模式讓二千年后的萊布尼茲(1646年-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大感震驚。他從到過中國的傳教士那里看到了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驚訝于幾千年前中國人使用的六十四卦系統(tǒng),竟然和自己發(fā)現(xiàn)的二進制如出一轍。在萊布尼茲看來,“二進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如今在德國圖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宮圖書館(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內(nèi)仍保存一份萊氏的手稿,標題寫著“1與0,一切數(shù)字的神奇淵源”。
其實,萊布尼茲還是見不多,識不廣,如果他看到揚雄的《太玄》,他就會更加驚訝:中國人不但二千年前就有“二進制”,而且漢代就有了“三進制”。
《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習慣用“剛?cè)帷薄ⅰ瓣庩枴保凑铡皟蓛x—四象—八卦”的思路來理解《易經(jīng)》,就連偉大領(lǐng)袖在《矛盾論》中也只是提出“一分為二”,沒有人注意到“三”的問題。
《太玄》中有八十一首,每一首由天—地- -人‐‐‐三種符號組成,按照排列組合的規(guī)律,三種符號,四層排列,就可以組合出八十一種變化。如果從數(shù)學的角度來看,《太玄》的模式就是一種“三進制”,1-3-9-27-81。
在阿偉哥看來,揚雄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數(shù)學家,因為他第一個勘破了《周易》中蘊含的數(shù)字秘密,并且舉一反三,創(chuàng)造性地寫出來“三進制”的《太玄》,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事情。
在同時代的人們還沉浸在“陰陽災異”的迷信當中,還為著典籍中的只言片語爭論不休的時候,揚雄以科學家的嚴謹和認真,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了這個世界的奧秘,并將發(fā)現(xiàn)和認識記錄在凝聚著自己畢生的心血之作當中。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如果說,是誰啟迪了揚雄思想的靈感,那一定是老子。在大家只看到了“陰陽”的時候,只有老子告訴我們“沖氣”才是萬物的根本——沒有“沖氣以為和”的作用,萬物不能為萬物。這個“沖氣”就是陰陽之外的“中”,是天地之外的“人”,是一二之外的“三”。
揚雄可謂獨得老子的心法,因此將《太玄》第一首命名為“中”。
揚雄是真正讀懂《道德經(jīng)》和《易經(jīng)》的人,是道家易學的真正傳人。 他沒有直接揭開蒙在“易”上面的那層面紗,故意買了一個關(guān)子,給世人留下了一本《太玄》——一切我都明了,偏偏不直接告訴你們答案,如果想知道答案,就看我的《太玄》。
揚雄死前,將《太玄》和《法言》傳給了侯芭。侯芭也算揚雄為數(shù)不多的粉絲之一,為他守了三年的喪。可是他沒能將《太玄》發(fā)揚光大,這部書問世不久就被束之高閣了, 萬幸的是它居然神奇地流傳下來了。
揚雄的真正知音,一直到北宋才終于出現(xiàn),不過這個時候揚雄已經(jīng)在地下沉睡了一千年了,而他的《太玄》雖然沒有被人用來蓋咸菜缸,但是也蒙著厚厚一層塵土了,絕少有人問津了。
喜歡,就到我的公眾號看看
阿偉哥只把真正的干貨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