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是我在師范學校當教師期間的一篇學術研究成果,在雜志上發表以后,曾經被多家雜志轉載過。也許離開了教育辦時間較長,我也沒有再理會這篇文章。最近我因一個偶然原因查找這篇文章,發現卻被網絡上的一些專門下載論文的平臺收編了,竟然連我要下載也需要交費。真是怪事。于是,我把原文找出來,發在這里,讓教師同行隨便查閱。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研究》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是由筆者經過多年探索而設計的一種彈性單元教學模式,它以教師所設計的雙向信息交流活動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在多向思維活動中發展各種能力。該教學模式于1988年設計成型,1990年在《師范教育》上發表。從1988年起該教學模式先后進行了三輪教學實驗,其間經過三次較大的修改。1993、1994該教學模式兩次獲得吉林省師范學校教育學科最佳課,1994年被省教委授予省中小學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
一、“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的內容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精心設計立體化的教學和思維辨析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之形成一種雙向的信息交流機制,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雙向反饋”是指教師通過“設疑引讀”、“釋疑導讀”、等教學活動將學習信息傳輸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學析問”、“質疑思考”的思維辨析活動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加工,然后在“課堂討論”活動引起不同的信息交流,并把新的信息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學生反饋來的信息經過分析和處理后,通過“總結講評”的形式再把較為完整的結論性學習信息反饋給學生。在這種雙向思維交流的信息反饋機制下,教師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連續進行思維辨析活動,對教師在教學中所設立的各種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分析、歸納以得出新的知識結論。
“立體教學”是指整個教學過程是在教師的組織下,由“自學析問”、“質疑思考”、“課堂討論”、“實踐練習”等系列教學活動組成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結構形式。
(一)“設疑引讀,自學析問”。這一教學活動是指教師在每一次教學活動開始時向學生傳輸能啟發其思考的學習信息并指導學生根據思考題獨立學習和處理信息的過程。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將教學內容設計成若干個相互聯系的思考題,并提示閱讀教材的方法和思考的重點,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問題的思路,準備討論提綱。最初這一活動的要求是在課前向學生布置的,一般是在上一節課的下課之前進行,后來經過實踐改在每一節課的上課后立即進行,效果基本相同。
(二)“質疑思考,釋疑導讀”。這一環節是指當學生在閱讀教材思考問題之后,對教師所設的思考題有了新的疑問,或遇到了理不清的問題,向教師發問,由教師進行解釋或點撥后,啟發學生繼續閱讀教材或思考的活動。
(三)“思議結合,課堂討論”。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根據思考題向學生發問,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于一般性的非重點內容,只允許1-2名學生發言,如果觀點正確,教師便給予肯定,然后轉入下一個問題。對于非重點內容有時教師直接講解,不組織學生討論。對于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一般先對問題進行分解,啟發學生討論。由于教師設問時已經考慮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學生在討論中氣氛都比較熱烈,觀點也容易趨向一致。當討論中出現不同觀點時,教師則啟發學生中的不同觀點都參加討論,然后引導學生的思路向正確方向發展,最后由教師歸納和總結,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結論。課堂討論有自由討論和有組織討論兩種形式,自由討論是學生相互之間的討論,課堂上可以同時出現幾個不同的討論環境。這時教師應巡視課堂深入學生之中以平等身份參加討論或給予適當的點撥。有組織的討論一般由教師控制討論的內容把握討論的方向。
(四)“師生講評,實踐練習”。這是教學活動的完成階段。在大部分課堂上,一般都是由教師講評或總結,許多教學總結是隨著課堂某一討論之后即時進行的。當課堂教學任務完成之后,由教師在下課前對學習內容進行較全面的歸納性總結,使學生獲得較完整的知識。實踐練習活動是針對有實踐性質的教學內容設計的,如教學過程、游戲等內容一般都要設計實踐練習性的教學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學生要自主參加練習性活動,活動之后學生要相互講評,最后由教師總結。這一活動形式對學生的能力發展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二、“雙向反饋、立體教學”實驗過程
1989年3月至12月對87級兩個班級進行了第一階段教學實驗,第一階段教學實驗時間僅一年,各項對比指標提高幅度較大,它說明新教學模式可能優于舊的傳統教學模式。但我們在分析中發現,該教學模式的理論設計還不十分完善,實驗中的一些做法不太科學,實驗中暴露出許多要解決的問題。如:學生自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差,缺少學習方法。課堂討論氣氛壓抑,學生發言較為被動。考試方法及命題標準還需要完善等等。于是我們組織全校教師對該教學模式進行討論,又重新制定了實驗方案,于1990年在89級幼師班進行了第二輪教學實驗。
第二階段教學實驗中除學生能力測驗是新增加的之外,其余各項的測驗值的提高幅度均低于第一階段的實驗值,這主要是我們對實驗方案修改的結果。但第二階段的實驗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第一,在學生的自學環節,教師指導不力,學生仍比較被動。第二,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的發言不能完全脫離教材和筆記,雙向信息交流未能達到自動化程度。第三,教學實驗未設對比樣板,可信度不高。我們經過研討,對實驗方案再次進行調整,88級兩個班級在原基礎上繼續進行實驗,對89級的六個班級,設三個實驗班,三個對比班,這次實驗進行四個學期,到92年7月結束實驗。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到1992年7月共進行了三輪教學實驗,前后歷時四年,教學實驗結束后,我們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對教學實驗情況和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于1993年底完成了教學實驗報告。此后,該教學模式正式運用于育理論課的教學,在三年的教學應用中,對前三輪的教學實驗結果進行了驗證,教學實驗和教學應用結果表明:“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對學生的發展作用是極為明顯的,實驗達到了設計目的,該教學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1993年全國中師校長學習班考察團的成員觀摩了這種模式的課堂教學,對該課程模式做了高度評價。省師范處趙處長說:“該教學模式完全成功,幾乎無可挑剔”。三明師范的校長認為:“聽這樣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些評價可能有一定的隨意性,但教學實驗的結果確實證明了該教學模式的優勢是十分明顯的:
(一) 新教學模式”突出了師范性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
由于“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是以學生在課堂的上的自主活動為主,打破了過去的那種“教師講,學生記”舊教學模式的束縛,把學生從繁瑣的課堂筆記中解放出來,為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 新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該教學模式中的“設疑引讀、自學析問”環節要求學生必須獨立自學,把教師所要求的問題真正學懂、弄清,否則學生在討論中就無話可講。大多數學生認為:在這種學習模式下,不重視自學就什么也學不會。過去上課只聽老師講,聽十剩五。現在在自學環節或預習時把主要問題自己先解決了,個別不懂的問題通過課堂討論和老師的點撥、講解也就融匯貫通了,而且記得比較扎實。學生的反映實際上說明了新教學方法改變了學生的記憶方式,即由機械記憶為主變為理解記憶為主。
(三)新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的中心環節和主要活動是課堂討論,討論時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要進行信息交流,所以學生在討論時必須觀點清楚、條理分明、語言清晰。當學生在討論中觀點不清或不正確時,教師要提出另外的相關問題,啟發學生繼續回答。當學生之間產生對立觀點時,教師則組織學生相互辯論,使學生受到效果明顯的能力鍛煉。最初學生對新教學模式不大適應,發言有一定困難,經過一至兩月訓練之后,大都能適應課堂討論的環境,爭先恐后地發言和辯論,使其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這恰恰是教師職業必須具備的素質。
(四)新教學模式能促進學生各種能力全面發展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是由四個教學環節組成的統一教學過程,學生在自學階段要獨立學習和分析教材;在討論階段既要講清自己的觀點還要隨時接受別人的質疑并進行辯論;在實踐練習階段,學生要獨立設計兒童的教學活動或游戲,活動之后還要接受同學的講評或對他人進行講評。這樣一個綜合性的教學活動過程,必然使學生的各種能力全面發展,為未來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五)新教學模式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又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雙向反饋、立體教學”要求教師要精講,多指導,學生要主動積極地學習。所以教師會教,學生會學,教與學達到和諧統一。在教學中,教學活動活而不亂,靜而不死,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達到了自動化程度,這是以往教學中所看不到的。
(六)新教學模式能促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
在“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因為教學活動是由教師設計和把握的,學生的活動必須接受教師的指導。在教學中教師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這是該教學模式的活力之所在。在備課環節,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材,還要研究學生的各種情況。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思考題目,啟發學生學生通過自學解決主要知識點。上課時學生會向教師提出一些學習難點,教師必須在備課階段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應有所準備,并儲備足夠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討論中教師要把握住教學的方向,還要捕捉來自學生的各種信息,迅速作出判斷,并給予圓滿的解決。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的高度的教育機智和快速、敏捷的反應能力。有些青年教師在聽完課后說: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如果沒有充分準備或儲備有足夠的知識是難以適應課堂教學變化的。
四、需要思考或解決的問題
1、新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如使用該模式進行教學,應先對教師進行一定的培訓。
2、使用該教學模式必須有一個適應性過渡期,有經驗的教師也需要一至兩個月左右才能與學生配合自如,所以在應用該教學模式時,應同時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維方式的訓練。使用該教學模式的最初階段,學生的學習成績可能有所下降,這是正常的,只要渡過適應期,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很快提高。
3、該教學模式在單元教學中效果較好,如果兩節課連排效果更佳。如果教師的業務素質不高,在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很難教出效果。
4、該教學模式是一種彈性教學模式,不要在一節課中都勉強體現出教學模式的四個環節,在具體的一節課中體現出二到三個教學環節是正常的。“實踐練習、師生講評”環節可以因不同課程有不同要求。有時教學中不設這一環節,并不影響教學的質量。
5、該教學模式原則上只適用于文科和教育理論課程,如應用于理科或藝體課,教師必須要認真研究教學中的學與練的關系。
綜上所述,“雙向反饋、立體教學模式”是為適應師范教育改革的需要,在充分的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逐步形成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突出了師范性特點,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同步發展,所以它是一種發展性教學模式。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樣,它也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