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亦稱協作學習,是學習者以小組形式參與、為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在一定的激勵機制下為獲得最大化個人和小組習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關行為。合作學習包含同伴互助學習與共同探究學習。
在大學,許多課程由于綜合作業難度較高,需要幾位學生共同完成,合作學習的場景比中小學階段多。如果學生缺乏合作技能,教師缺乏組織管理方法,容易出現小組“搭便車或一人扛”等情況。
現在,當課堂被遷移到互聯網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空間分離,組織合作學習似乎比平時更難了。
在這里,我們整理了有關合作學習的理論知識、策略與方法,結合一些專家的見解,供老師們在做教學設計時參考。
基于社會互賴理論做出的三種學習分類,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三種學習形態的不同:
研究已表明,合作學習比競爭學習、個體學習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當前形勢下,脫離了傳統教室的學習氛圍,大學生居家完成在線自主學習時,更貼近“個體學習”的狀態。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在過去的學習中養成獨立、專注、持續的自主學習習慣,完成“自我計劃、自我監控、自我評價、自我總結”等,對他們來說是有難度的。
因此,我們推薦老師務必創造合作學習機會。
從戴爾的學習金字塔中,我們知道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有效方法是: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做中學、馬上應用/教別人。它們有兩個共同特征,一是均為主動的學習成果輸出,二是均與合作學習有關。
在線學習環境中,教師發起直播課程或者推送錄播課程資料,短時間內傳遞的知識信息量過大,即使教師在答疑時針對重要問題有的放矢,也無法面面俱到顧及全部學生。如果沒有合作學習,在線教學的效果完全只受教師講解能力與學生個人理解能力兩方面因素主導。
在合作學習中,通常異質分組,不同資質的學生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落后的學生感覺到安全,在與同學的溝通中改進自己的認知、獲得針對性的幫助,優生則在指導同學過程中梳理總結學習成果與方法、促進高階思維發展,每個人在“成果分享-修正認知-達成共識”的循環中提升了學習績效。
同時,合作學習也是一種社交體驗,學生在其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在不同的觀點中更容易形成辯證觀和同理心,有利于使其能成長為心理健康、大度包容、視野寬闊的社會公民。
合作學習本是與教師輔導、自主學習并列并存的一種學習形態。羅瑞蘭德的學習循環理論框架形象展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
那么教師的在線教學設計中,應將合作學習考慮到課程整體設計中來。
促進合作學習的前提,應是建設學生之間的積極互賴關系。教師可以從目標、角色、資源、獎勵等方面入手。
目標互賴:統一共同目標是合作開始的必要條件,小組目標與個人達成目標緊密相關,促使個人行為對小組成果負責。
角色(任務)互賴:成員承擔不同角色,身兼不同的子任務,需要配合才能完成大任務。
資源互賴:成員分別獲得不同的、有限的資源和信息,需要交換、共享、交流才能完成目標。
獎勵互賴:為小組設置共同的獎勵,有時情感獎勵會比物質獎勵更能激發團隊集體榮譽感,且不容易干擾其原本學習動機,如小組共同接受表揚(獎狀)、讓其他組向此小組學習等。
外部互賴:適度的小組外部競爭關系會讓同組成員的合作關系更緊密。環境因素也是外部互賴之一。
除上述策略外,還可以通過“設置小組標識建立團隊、開展團建活動”等方式促進積極的情感互賴關系。
教師在過程中擔任設計者、指導者、支持者、評價者等角色,設計的目標明確、分配的任務清晰,提供適時的資源、信息、方法支持,鼓勵每位同學參與,給予情感信任。
優學院教學云平臺的功能組件中,班級小組方案、小組作業、論壇社區、個人作業同伴互評、公告、資源等模塊均能夠幫助教師與學生順利開展合作學習。
課程班級分組方案支持手動分組、導入分組、隨機自動分組三種分組方式,也支持分組后的小組數據導出。
建議老師根據對學生的了解進行分組,盡量異質分組。成組后,各小組即可以取個響亮組名,并開始成員之間的相互介紹與了解、任務分工等。
結合班級小組方案和即時在線交流工具(QQ、微信或優學院消息版塊),教師組織在線小組學習有下面幾種方法可參考。
在線“思寫議享”
“思考”:每個同學就某一個問題或概念先進行思考;“寫作”:把自己想法寫下來;“結對”:每兩個同學結對進行在線討論;“分享”:最后把討論的結果寫下來進行班內分享。
在線“圓桌會議”
仿照圓桌會議的流程,按學號順序,讓組內學生先回顧所學的知識,輪流發言或者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然后再將小組內容整理出成果分享到班級群里。如設置有限的時間進行,則類似于頭腦風暴會議。
在線拼圖“游戲”
如其名“拼圖”,即組內每個成員負責學習不同的主題資料,學習同一主題的學生組建臨時小組共同學習,完成后回到原組,負責將自己的部分教授給組內其他成員。
協作編輯概念圖
借助思維導圖、百度腦圖等工具軟件,小組成員共同繪制概念圖或構思策劃項目,也可以通過用筆紙繪畫的方式畫下后拍照上傳,最后探究總結,共同組成完整的概念圖或思維圖。
教師運用優學院布置小組作業時可以選擇“班級分組方案”中的固定分組,也可以重新分組。小組作業最終由組內其中一人提交即可,組內成員共同獲得教師評的小組分數。
小組作業支持組內成員在線討論,組員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得到的思路靈感、挖掘的資源信息等均可以上傳到討論板塊,既讓組內了解到其他成員的看法和掌握的信息,也讓老師能隨時了解各組合作進展,適時給予必要的支持幫助。
No.3 論壇社區
優學院討論模塊支持教師自建在線討論探究社區,可以結合課程內容設置專題話題討論區、可以結合課程需要設置功能話題討論區,如【教師答疑區】、【綜合討論區】。
設置好專門的話題討論探究區域后,班級成員可同步或異步共同參與某一話題的討論,有些疑問老師不必太急于回復,他們有時候從同學處就能夠得到答案。
在合作學習中,同伴互助是重要環節。個人作業雖然由個人單獨完成,但老師可安排學生互評的評價方式,給予明確的評價標準。學生將在對同伴作品評價時根據已給出的評價標準給出反饋,并自覺地進行自我反思。
除了評價標準,建議教師在作業內容區設立“必需寫解釋性或建議性評語、評語不少于25字”等評價規則,或予以批改示范,幫助學生建立評價共識與責任感。
在線合作學習,學生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和幫助。教師可以通過公告、資源板塊,為小組合作學習中提供必要的資源支持與指導。
愛因斯坦說,學習是一種體驗,其它一切只是信息。日本教育研究者佐藤學說,學習是一場學習者與教材的對話,與教師的對話,與同學的對話,與自己的相遇。
希望老師們能從上述內容中獲得一些啟發,將自己的課程打磨得更完善,給學生提供的幫助更多,學生的體驗感更強、獲得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