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化是工作的加速器
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不少溝通問題,例如與同事溝通,上來就說:“這個事情他已經批了,我覺得沒啥問題。”典型的無效溝通,因為:
經歷了幾次這樣的無效溝通后,我也在反思為什么結構化、快速地說清楚一件基本的事情,對我來說都存在困難。能想到的原因是:我在溝通中更多關注我自己,而不是別人的感受。
一般而言,人想要表達觀點需要經歷3個步驟:
① 搜集信息;
② 理解信息之間的關系;
③ 描述信息的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洞察,并傳遞給其他人。
其中,①②需要靠大量的體驗與思考,包括:工作、讀書、經歷、人生角色的變化等。但總體而言是個人理解世界的過程。
而③則需要開始考慮「信息接收者」的感受,開始要求我們擁有同理心、學會識別干系人的信息背景與利益點。在工作場景下,尤其是業務變化快、人力相對有限的環境下,溝通效率與有效性成為不可或缺的工作加速器,這讓結構化地表達變得非常重要。
《結構思考力》的核心思想仍然來源于《金字塔原理》,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與表達的「結構」,而使用「結構」的本質就是簡化信息組織的過程,用一種經過大量驗證的高效方法,幫助我們提升表達的效率、有效性。
要堅信「大道至簡」
在做學術論證的時候,會使用較為復雜的數據結構、論證方法,此時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溝通,而是得到一個可靠、嚴謹的結論。但在企業中,溝通與論證更多是為了:
由于大家的時間都比較有限,作為信息的傳遞方,我們需要避免過度設計、過度復雜的論述,盡量做到觀點邏輯清晰、呈現高效可視化。
示例:下圖為麥肯錫的PPT:二維象限 數形結合,相比于單純的Excel表格、折線圖,表達效率會高很多。
構建思考力的金字塔
想要構建思考力的金字塔,需要五個步驟:
第一步:明確理念打基礎。
第二步:基于目標定主題。
第三步:縱向結構分層次。
第四步:橫向結構選順序。
第五步:形象表達做演示。
① 明確理念打基礎
結構思考力的核心理念包含「四個基本特點」和「結構化接收信息」的兩個步驟。
1.1 四個基本特點
即金字塔原理的四個基本原則:“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和“邏輯遞進”。
1.2 結構化搜集信息
第一步:識別信息中的事實、理由及結論。找出信息中哪些是觀點類的,哪些是事實描述類的信息,觀點類的信息中哪些是結論、哪些是支撐結論的理由,并將它們區分開。
第二步:找到事實與觀點的對應關系,并畫出結構圖。接下來找出這些事實與觀點的對應關系,并依據事實、理由、結論的對應關系畫出金字塔結構圖。
第三步:一句話概括出所有內容。接收信息除了在前兩步做到能夠聽清楚以外,最后還要用一句話概括出所有內容,做到說明白。
示例:
結論:抖音將成為短視頻平臺的天貓商城
理由:支持該結論的理由分別是:
事實:論證理由的合理性,還需要事實作為支撐(數據、專家證言、歷史…),比如:支撐“抖音流量有絕對優勢”的事實包括“2021年抖音DAU峰值已到7億 ,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超過90分鐘,淘寶/天貓不足10分鐘”等。
想要判斷「結論」的合理性,可以根據以下兩點Review:
② 基于目標定主題
基于目標設定主題,需要理清目標、主題與序言。
2.1 明確目標
首先,提前闡述/設定具體場景。場景越具體,目標和結構會越準確。
其次,確定對方行為目標(指經過你的表達之后,希望對方有哪些行為)—ABCD目標法。
示例:
場景:Q1信貸業務增長60%來源于電銷外呼,但80%的電銷外呼都無人接聽,外呼效率遭遇瓶頸;Q2信貸業務目標翻了4倍,完成難度非常大。
目標:希望產品部門在Q2確保上線「輔助外呼」功能,自動過濾80%的沉默/無效號碼。
2.2 包裝主題
包裝主題需要遵循三個基本原則:簡單、準確、利益(從對方角度出發),三者缺一不可;
示例:
原標題 | 互聯網商業模式通常先從高頻需求切入,驗證需求真實性并積攢足夠的流量后,再進行流量變現 |
修改后 | 互聯網三級火箭論:流量、場景、變現 |
互聯網公司的三級火箭模式為:第一級,頭部流量;第二級,沉淀某類用戶的商業場景;第三級,完成商業閉環。以得到APP為例:
2.3 序言設計
序言是一個講故事的過程,結構包含4個要素(簡稱SCQA):
我們可以通過調整4個要素的順序,為不同的場景設計序言。
SCQA有4種模式,其中「標準式」是用得最多的。
③ 縱向結構分層次
首先,結論現行。即每一個答案的本身就是一個結論,不能是“X框架特點的介紹”、“X框架特點的優劣勢分析”。因為是結論才有可能回答上面設想的疑問,因為是結論才能引發下一個層級新的問題。
其次,以上統下。就是下面的每一個都是回答上面問題的答案。每個問題回答本身都需要是結論,才能更加清晰有說服力。
④ 橫向結構選順序
常用的兩種方法「演繹法」、「歸納法」。
4.1 演繹法
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是橫向畫出來的,而最上面的「中心思想」是對于下面這個論證過程的自下而上概括總結。
例:我是你適合嫁的人,請嫁給我吧。
演繹法分為「標準式」、「常見式」。其中,
演繹三段論就是「標準式」。例: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也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
現象、原因、解決方案就是「常見式」,例:現象是業績開始下滑,原因是人員能力有待提升,解決方案是抓緊內部課程開發與培訓。
4.2 歸納法
歸納的三種結構:時間、結構性、重要性。其中「結構性」可以按不同的分類方式將整體拆分為部分,遵循MECE原則進行歸納總結。
MECE要求我們在歸納時不重不漏,即彼此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窮盡不遺漏。不遺漏才能不誤事,不重疊才能不做無用功。
「Less is more」:你可能聽過“奇妙的數字7±2”,說的是大腦短期記憶無法一次容納7個以上的記憶項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記住9個項目,而有的人只能記住5個,大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3個項目。如果要點太多且不進行歸類分組,聽眾基本不會理解你毫無頭緒的表達。即使分組也不要窮舉式論證,盡量聚焦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