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數學學習,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們家孩子總是出錯,明明會做卻總是做不對,是不是學得不認真、不細心的原因呢?
其實,孩子愛馬虎、愛出錯不一定是不細心或者不認真。
很多孩子能做對一道題,并不是真正理解了這道題,而是在家長的壓力下,把解題方法背了下來,再遇到同類型的題,其實是不會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家長給孩子講題,可能用的是孩子聽不大懂的語言,或者是孩子根本就不會的方法。
舉個例子,比如說遇到小學中有一些難解的題,家長給孩子講題的痕跡是用方程的解法解的。實際上方程對孩子來說,第一,沒學過,第二,孩子還不好理解,尤其是小學生,在五年級之前,他沒有學過方程,他根本就不理解,這樣的講解反而加大了他學習的難度。
你給他講了,他就會越來越糊涂。甚至家長著急了,孩子也不會的話,還會影響親子關系。因為家長一著急,孩子也會害怕。因為學習影響親子關系,是很不值得的一件事情。
那么,家長到底該怎樣幫助孩子減少出錯呢?
接下來,我們就請府學胡同小學數學高級教師張小青為大家總結一下,孩子學數學過程中常見的10大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去應對和解決。
問題1:計算總是出錯
首先,計算總錯不一定就是馬虎的問題。我們說的計算出錯,常見的有抄錯數、抄反數,加法不進位,減法不退位,乘法口訣背錯了,除法比如說中間商0或末尾商0,他忘了商0等等這樣的問題。
抄錯數、抄反數其實主要是孩子的注意力和觀察力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要專門進行抄數的訓練。如果存在這樣的問題,家長可以刻意地讓他抄一抄數,看看他有沒有抄反的時候,或怎么樣避免他抄反。
訓練一段時間,孩子這種問題可能就會解決,或者以后會杜絕這樣的問題。因為我給我的學生做過這樣的訓練,有些孩子這樣的問題原來是很多、很明顯的,但是訓練之后確實減少了很多,甚至幾乎都不出現這樣的問題。
像其他出現在四則計算上的問題,主要是對算理的不理解,或者是書寫的不規范,計算程序出了問題。
我們必須要找到具體問題的原因,從源頭上解決,不要一看到孩子計算錯了,你就認為:你怎么這么不認真,這么馬虎啊!
往往因為一個不認真、馬虎的籠統歸納,就會忽略孩子真正存在的一個計算上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改的話,以后他還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你總是認為他不認真或者馬虎,其實可能原因真的不是這樣的。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這是我們經常會出現的一個問題。比如,列加法豎式,兩位數+兩位數,28+15,這個豎式該怎么寫呢?
首先,要打一個豎式線,寫完“+”號打豎式線的時候,我要求學生豎式線一定要距離第二個加數“15”至少是半個數的距離,留著這半個數的距離干什么呢?留著要寫進位。因為個位8+5=13,這個“1”就要進到十位去。但我們有些孩子如果這個豎式書寫的時候不注意,他這個“1”就寫到了1和5之間的位置了,并沒有對齊數位。
如果這樣書寫,孩子們很容易就會把進位1丟掉,到十位的時候就不加那個1。實際上我看現在有的教材寫得也不太規范,把1也是寫在兩數之間的,這樣很不好,甚至有的老師講這是一個進位點,其實根本就沒有進位點的概念,其實它就是8+5=13。
那么13應該怎么寫?有些孩子寫的時候程序是先寫3再寫1,這就寫倒了,實際上應該先寫1再寫3,就跟我們寫13的程序是一樣的,只不過把1寫得小一點,因為它是進位,3就是正常的寫法。這樣的豎式寫法孩子就不容易錯了。
另外,孩子經常出現的錯誤無外乎就是口算。
運算主要包括這樣幾類:
孩子在哪一類計算上有問題,就專項訓練哪一類,注意,每一次訓練的量不要大,但是面積要廣,而且要有針對性。
孩子平常在哪些題上容易出錯,這樣的題多練,或者是把這個題點都練全了。比如說口算,加減乘除學過的都要練,不要說一練加法全是加法,最后孩子加法的印象就特別深,其他的計算就忽略了。
關于練習的量
口算一次練10道就足夠,就是他能做對就可以了,不用非得逼迫他的速度,他速度的提升一定是在他做對的基礎上再提升就可以了。因為10道口算絕對夠了,我們每個試卷上真正考的第一大題就是口算,就是10道口算題,不會多1道的。
筆算就練5道題,最多一次練5道或者是3道就可以了。
混合運算,一次最多練3道到5道。
簡算應該從三年級下或者四年級初就開始涉及到了,也是3道到5道就可以了。
一定要保證訓練的質量,不要數量,因為有數量沒有質量是沒有意義的。
另外我們的教材現在強調生活化的數學,所以強調了估算,從三年級開始就會有加減乘除等等方面的估算,估算又是比較復雜的,而且孩子平常訓練的少,所以估算大家可以練一練,一次練2道3道就可以了。
伴隨著練習,家長也要及時地進行表揚和獎勵,我覺得表揚和獎勵應該以精神獎勵為主,那么我們所說的精神獎勵是什么呢?
首先在題量小,孩子全做對的時候,不要吝惜100分,一定要給孩子打100分,這個100分對孩子的鼓勵和激發他學習興趣是有很大很大的幫助的。
或者孩子做得好,表現得好,可以給孩子一些自主的時間,讓他玩玩游戲,給他一點自由的空間,這些也是孩子們非常需要的。
問題2:應用題總出錯
應用題總錯,大多數情況是什么問題呢?其實這是孩子的讀題和審題的問題。
孩子對題意不理解,是因為有些孩子不讀題,有些孩子讀不懂題。對于不讀題和讀不懂題的孩子,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的辦法就是,你不要說:“你去讀題吧!”那你怎么知道他是讀了還是沒讀呢?這個很難甄別。
所以要讓他像讀語文課文似的,出聲地把題目朗讀出來,包括題目要求讀出來。
他的標點符號讀清楚沒有,頓句在哪頓的,他一讀你就知道他讀懂了沒有。一定要這樣去訓練他,在他讀題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聽,讀錯了的地方要重讀,他的斷句不對,說明他的理解不對,你就讓他再讀一遍。
讀了題之后還沒有完,要讓孩子用自己的話解釋這個題的意思。
尤其是應用題,要讓孩子把這個應用題的內容還原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是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不是我們身邊存在的事情。
當他把題真正讀透讀懂了,他解應用題的問題就不會太大了。
問題3:應用題列式總錯
應用題列式總是錯,是孩子沒有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的聯系。
我們在讀懂題的基礎上,用數學的方法來解決生活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建立數學知識和生活問題的連接。
這個連接的問題就比較綜合了,麻煩一點,孩子真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四則運算的意義上了解。
如果他對四則運算的意義不了解,這個課還真的要補。
首先要認識我們說的四則運算加減乘除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它是解決生活中哪類問題的,然后再進行相應的練習。
問題4:應用題中的單位名稱總寫錯
孩子在做應用題時經常列的都是分步算式,因為綜合算式對孩子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我尤其不建議在考試過程中讓孩子寫綜合算式,因為綜合算式寫出來之后,一旦寫錯了,老師閱卷時是一分都不給的,這叫列式就錯了。
所以在列分步算式的過程當中,你覺得孩子有時候一步一步的單位名稱會錯,其實是因為孩子對自己列的算式沒有完全理解,這不是馬虎的問題。
解決策略
讓孩子一定知道第一步列的、求的是什么,甚至我經常讓孩子寫“你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簡單寫兩個字”,他理解了,自然就知道單位名稱是什么了,確定單位名稱一般就不會錯了。
其實關于意義的理解的問題,往往教師在授課中也不是很重視,家長在輔導孩子時也不是很重視。
但實際上這是孩子在理解數學、運用數學、掌握數學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知識。不掌握這樣的知識,孩子做應用題其實腦子就是稀里糊涂的,有的時候可能就是照貓畫虎。
問題5:低年級學習對高年級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
有些問題可能出現在低年級,但是它會禍害孩子整個的數學學習。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孩子在小學低年級學習數學的時候,主要認識的只有自然數,所以會受到數的認識的局限性,造成孩子對一些數學知識的片面性。
比如說除法,因為沒有學小數和分數,所以在小學一二年級出現的除法,包括在三年級出現的除法都是大數除以小數,減法也是,因為沒有學負數,所以只是大數減小數,倍數的認識也是只能求大數是小數的幾倍,而且都是整倍數。
但這些問題就會造成孩子認識的偏差,他認為就是這樣的,以后不可能出現除此以外的情況,怎么會小的數除以大的數呢?或者小的數怎么會減大的數呢?或者怎么會出現倍數不是整倍數呢?其實這些問題在后期學習中都是會出現的。
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就會直接影響孩子高年級的數學學習,而且影響挺大的。
我們在帶高年級的時候經常會發現原來數學學得比較好的孩子到了高年級之后會突然學習成績下降,其實是和他原來認知的片面性、局限性有關系的。
解決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簡單,低年級老師應該在課上多說一點,引導一下。如果你的任課老師常年教低年級,可能在這方面做得就不足。
如果老師做得不足,家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探索,比如說除數,“小的數可不可以除大的數呢”等等。
再比如說家長可以翻閱一下之后的教材,跟他說:“其實小數也可以除大數,可以用小數或者是分數來了解,我們幾年級就可以學到了。”另外“能不能求小數是大數的幾倍呢,這樣的數怎么表述呢?”
這樣的話讓孩子的學習處于一種開放和探索的狀態,同時其實也提升了他的學習興趣。
問題6:被自己的小竅門坑害
我們知道懶惰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愿意偷懶,很多孩子在學數學的過程中,為了偷懶,就自己發明了一些小竅門。
我舉個例子:有這么個問題,說男生有20人,比女生少3人,女生有多少人?
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根本不看題,也不分析題,不按照大數小數差的數量關系分析題目,而是看見“多”字,他就說:“一看見多字我就加,一看見少字我就減。”
所以這樣的問題,往往給孩子帶來列式的錯誤。
問題7:對題目、解題方法混淆
這是因為他沒有強調方法的使用范圍。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解題方法都是有適用范圍的,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解法。
例如,我們在六年級把分數換成百分數,需要先把分數寫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前提是100得是原分數分母的整倍數,當然不是正倍數,是倍數也可以,比如2.5倍也是可以的。
不過,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分數都能用這種方法,要知道使用范圍。
問題8:用機械記憶法學習數學
機械記憶法通俗地講,就是數學學得比較死,我們數學主要的學習方法還是要理解的。
我要強調的是,尤其是一些女孩子,文科會學得好,也就是語文和英語學得比較好的孩子,會把他擅長的東西遷移過來。
他覺得學語文和英語的時候,那種背的方法是很見效的,他也可能就把這種方法遷移到數學這兒來了。
但學數學死記硬背是不行的,背題、套題,肯定數學就會越學越差。
存在這樣問題的孩子還真是比較麻煩,要從調整學習方法入手,慢慢讓孩子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
問題9:難題、靈活題不會做
不會做的問題是因為孩子在認識數學概念的時候,對數學知識間的聯系把握的不好。
訓練的方法除了要強調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也可以通過一題多變,看圖、看算式編題等方式進行訓練。
所謂的一題多變,我們可以把加法變減法,減法變加法等等,也可以變一個條件或問題,使題目發生改變。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考題當中就有這樣的,說用32+18的和除以10來編題。
這就是根據算式編題,主要是訓練孩子綜合性的題目,也就是兩步和三步解答的應用題。
問題10:丟題和落題
這是因為孩子沒有記住題目要求。
對題目要求的理解其實是應試的能力,一個題三個要求,只做一個或者兩個,一題兩問只做一問或只答一問,都是對題目要求不重視。
這種情況一定要在平時加強審題練習,可以通過標記號或標數字的方法。
比如一個題讓做三件事,你就讓他標出來①②③,知道我要做三件事。
一題多問,比如說有兩問、三問,我們有些孩子就只答最后一問,像這樣都是在考試當中容易丟分的地方。
布谷說說
總之,孩子的學習是要遵循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
學習掌握的知識也要符合孩子的認識水平和知識基礎,把握好這些才能真正給孩子講懂,讓孩子學會。
在有錯誤時,加強練習這是很必要的。
練習的原則是要有針對性,除了有針對性以外的,每次的練習量要少,不要一次想吃個胖子,要常練,最好是天天練。
除此之外,最好的輔導孩子的辦法,就是你鼓勵孩子到學校去問老師,或者和同學們探討。
讓孩子主動去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家長的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