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不正,不坐。
注釋
(1)席,《說文》:“席,籍也。《禮》: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即竹墊子。《周禮》上說:“天子、諸侯的席子,有用黑白斧形圖案繡邊的裝飾物。”本章指席子或席位。
(2)正,《說文》:“正,是也。”即糾正,使恰當。
(3)坐,《說文》:“坐,止也。”即停下休息。象兩人坐在土上。本義是人的止息方式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
譯文
不按《周禮》的要求擺放席子或席位,孔子是不會落座的。
解讀
本章講的是坐席之禮。坐席,在內陸農村至今還有誰家辦喜事,親戚朋友去“坐席”的說法。“坐席”一詞,就是來源于本章。坐席是很有講究的,哪個位置是上席,也就是最重要的人物坐的位置,其他人不可以坐在那個位置。還有陪客人的人所坐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本章所說的禮節,若按照“坐席擺得不端正,不坐”,或者“席子擺放不端正,不坐”來理解,孔老夫子成了一個喜歡做表面文章的人。從古至今,在宴席上,遇到席子不正或者坐席擺放不正,其中若有一人因為這個原因而不去落座,人們定會認為此人過于挑剔或者毛病多。孔老夫子怎么會是這樣的人呢?
席不正,不坐。席,我們常說的就是席子。在古代,沒有椅子和凳子,都是在地上鋪席子,人坐在席子上。古人又是如何坐呢?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也就是說,古人聚在一起商議事情,是跪坐在席子上圍在一起的。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出現問題,就在“不正”。席不正,可以理解為席子擺放不正,但這樣理解不合乎情理。上一章我們學到“割不正,不食”,即不用正當的方法,或者不合乎正道的方式宰殺的動物肉,不食用。不正,就是不正當的方法。《墨子·非儒篇》:“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文中是這樣記載的: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用藜葉做的羹中不見米粒。第十天,子路蒸了一只小豬,孔子不問肉的來源就吃了;又剝下別人的衣服去沽酒,孔子也不問酒的來源就喝。后來魯哀公迎接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來請示說:“您為何與陳蔡時的表現相反呢?”孔子說:“來!我告訴你:當時我和你急于求生,現在和你急于求義。”在饑餓困逼時就不惜妄取以求生,飽食有余時就用虛偽的行為來粉飾自己。污邪詐偽之行,還有比這大的嗎?這里用的是“席不端”,但是文中只提到吃飯、吃肉、喝酒的事情,沒有提到“席”,只是在魯哀公迎接孔子的時候,說孔子“席不端弗坐”,等于沒有具體講什么是“席不端”。但這里也向我們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席不正”和前章的“割不正”一樣,對席子是有要求的。
我們再來分析這個“席”字。《說文》:“席,藉也。禮天子諸侯席有黼繡純飾。”是說天子諸侯的席有刺繡鑲邊。席用來待廣大賓客。 《周禮·春官宗伯·司幾筵》:“司幾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辨其用與其位。”是說,司幾筵掌管五種幾案、五種席子的名稱、種類,辨別它們的用途和所當陳設的位置。這五種席子分別是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對這五種席子使用的場合和作用,《周禮》有明確的規定。正,使恰當,即按照規定做事就是“正”。所以,這里的“不正”,即是不按《周禮》的規定擺放席子,這種情況下,孔子是不會落座的。這說明,孔子在這些細節上,也對執政者提出嚴格按“禮”的要求行事。本章沒有說明孔子所面對的場合,也未可知是否是有關宴席座位次序的要求。結合下一章“鄉人飲酒”的場合,或許是指在宴席上長幼尊卑的次序排列。孔子為大夫回到鄉里,一起聚餐的時候,有老者在場,在安排位置的時候,或許有人把他安排在主位,而孔子認為“席不正”,所以不入座。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平臺,“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讀一句《論語》,告訴你被誤讀的《論語》背后。“天山國學苑”公眾微信號:tshg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