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注釋
(1)軍,《說文》:“軍,圜圍也。四千人為軍。軍(車),兵車也。”即環形圍繞。四千人成一軍。“軍”字里面的“車”,就是戰車。三軍,在本章指軍隊。
(2)奪,《說文》:“奪,手持隹失之也。”即手持的鳥雀被搶走。本義是喪失。本章是喪失、改變的意思。
(3)帥,《說文》:“帥,佩巾也。”即佩巾也。本章指將帥、元帥。
(4)匹夫,指普通人,本章可翻譯為“每個人”。
(5)志,《說文》:“志,意也,心之所之也。”本章指志向。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改變將帥,匹夫不可以改變志向。”
解讀
《論語》中被后人用以勵志的名言,本章被后人多次引用的就是這句“匹夫不可奪志也”。本章的核心是“志”字,而對于“志”的理解,是指一個人的志向、志氣,還是指一個人的理想,還是指一個人的氣節,還是指一個人的志趣,在眾多解讀《論語》的版本,都是隨著自己的理解,來翻譯這個“志”字。而孔老夫子在本章究竟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匹夫之“志”呢?這必須要結合前后章,弄清楚夫子在本章所表達的真實意思。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分析本章的句式結構,是通過“可...不可”表達一種觀念的選擇,其重點就在“匹夫之志”,“三軍”是用來襯托“匹夫”的,“可奪帥”是用來強調“不可奪志”的。結合前后章,上一章的主語是“主”,是指士大夫的,下一章是指子路的,夫子在本章是在表達誰呢?像本章這樣的名言,我們看看諸家是如何翻譯的。錢穆先生翻譯為:三軍之眾,可把它元帥奪了。匹夫之志,誰也奪不成。南懷瑾先生認為:“三軍可奪帥也”,古代作戰,如果把對方主帥抓住了,三軍失去了領導人,就整個崩潰了。對人而言,“匹夫不可奪志也”,任何一個人真有氣節,立定了志向,怎么樣也不會動搖。楊伯峻先生翻譯為:一個軍隊,可以使他喪失主帥,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他放棄主張。李澤厚先生翻譯為:可以剝奪三軍主帥的權利,休想剝奪普通人的意志。和《論語》中諸多章節一樣,眾家翻譯出不一樣的意思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每一位翻譯者都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得出來的是大意,而不是從孔子表達本章的真實意圖去思考,又沒有逐字去翻譯解讀的原因。
三軍,周朝軍隊的制度,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到春秋時,三軍變為稱呼軍隊的統稱。可,可以。帥,統領軍隊的將帥、元帥。匹夫,在先秦時期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左傳·昭公六年》:“匹夫為善,民猶則之,況國君乎?”《韓非子·有度》:“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一是指獨夫,多指有勇無謀的人,含輕蔑意味。《孟子·梁惠王下》:“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班固《白虎通·爵》:“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因為本章的“匹夫”是與“帥”相對應的,所以這里的“匹夫”指普通人,并非特指平民百姓,而是每一個有“志”的人,可翻譯為“每個人”。在分析諸家翻譯本章的內容,不能準確解讀本章,甚至誤讀本章,還有對“奪”字的理解上。《說文》:“奪,手持隹失之也。”即手持的鳥雀被搶走。本義是喪失。在先秦典籍中,“奪”有兩層意思。一是強取,引申為剝奪。一是失,喪失。奪,在本章可理解為失去、改變。《孟子·寡人之與國也》:“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所以本章的意思是:三軍可以改變將帥,匹夫不可以改變志向。三軍將帥不僅可以改變,并且可以隨時換人。而作為普通人,也要有自己的志向,這個志向一旦確定就不要改變它。匹夫沒有了志向,也就沒有了做人的根本。人窮了容易失去志氣,人窮更不能失去志氣。下一章子路穿著破衣服和富人在一起,卻不感到恥辱,就是因為他心中有“志”。而作為學道者,志向是什么呢?就是“士志于道”。接下來一章,是說子路終身誦之的《詩》中的一篇,是不可奪的子路的“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