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與漢末的張芝、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合稱“四賢”,其中又與“書圣”王羲之并稱“鐘王”,關于書圣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想必大家都耳目共睹了吧,“書圣王羲之”五個字可謂是如雷貫耳、流芳千古了,鐘繇能與王羲之齊名,其書法地位,不用多解釋,大家都明白了,
那么沒有鐘繇,會有楷書出現(xiàn)嗎?可以很肯定的說,沒有鐘繇,同樣也會有楷書出現(xiàn),為什么說的那么肯定呢?因為在東漢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時,議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經(jīng)文字,得到靈帝許可,于是,參校諸體文字的經(jīng)書,由蔡邕等書石,鐫刻46碑,統(tǒng)稱《熹平石經(jīng)》,此石經(jīng)刻字嚴謹規(guī)范,細致端方,字的外形方正,無突出主筆,從章法及多處的用筆上,可以或多或少發(fā)現(xiàn)魏晉楷書意味,
綜上段所述,就容易理解了,鐘繇的書法取法蔡邕,兼?zhèn)涓黧w,其中以楷書最具特色,所以鐘繇有“楷書正祖”的稱謂,值得注意了,鐘繇的楷書也是從蔡邕創(chuàng)作的碑刻《熹平石經(jīng)》取法而來,所以即便當時鐘繇沒有效法《熹平石經(jīng)》,自然也有其它人會這么做,因為蔡邕的書法在漢代也是赫赫有名的,
雖然鐘繇是“楷書正祖”,但其楷書并不是很成熟,他的楷書還帶有隸書的意味,沒有后世那樣的嚴謹規(guī)范,王羲之楷書得力取法于鐘繇,是王羲之將楷書推向了成熟,最終使楷書完全獨立于隸書;即便鐘繇沒有取法蔡邕書法,憑借王羲之的書法眼界,他也會去取法蔡邕書法,效法《熹平石經(jīng)》自然也創(chuàng)作出楷書。總而言之,古代有書法眼界和悟性的書法家比比皆是,完全不用擔心沒有鐘繇,就沒有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