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越不聽父母的話,看似是一個跟孩子成長有關的問題,其實分析起來是有深層次原因的。在我的研究調查中,發現這種案例大都發生在父母陪伴較少的孩子身上。比如父母工作都非常忙,由老人或保姆照顧的孩子,往往與父母的關系就比較緊張,父母說東,孩子偏要向西。
父母的忙碌,導致親子相處的時間與空間被極度壓縮。許多父母看似陪伴著孩子,卻因忽略了與孩子互動的重要性而只是旁觀卻不參與,于是,一邊是父母因與孩子心靈上的疏遠而焦慮,另一邊孩子也因缺乏親子互動而成為“情緒上的留守兒童”。
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我看來其實很簡單,只需要父母做到以下幾點:
父母需要意識到,不管孩子遇到什么樣的狀況,盡量讓這個事件成為情商教育的契機,而不要先去指責和呵斥孩子。
舉例而言,許多孩子覺得考試壓力很大,不想做作業。許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這怎么行?老師是為你好啊,你怎么能不做作業?”這樣的反應,顯然是把學習成績 的重要性看作第一位,而忽略了孩子心靈上的成長。如果父母這個時候先處理孩子的情商,或者把它當作情商教育的契機,那么方式就截然不同了。 處理方式總結起來就是:接納情緒、設立規則、探討方案、解決問題。父母可以先問孩子:“聽起來你覺得作業太多,很有壓力是不是?跟我聊聊你的感覺好不好?”讓孩子能把情緒表達出來,父母對此先給予接納和理解。然后告訴孩子,其實在生活中,未來可能會遇到很多不想做卻被要求做的事情,我們不能簡單地拒絕和逃避,而應該去面對和找到處理辦法。
接下來,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探討處理的方案。先讓孩子講講可能有辦法,比如,與老師溝通,減少作業?讓父母幫孩子做?讓寵物狗把作業本吃了?……無論多么奇怪的方案,先聽孩子的。然后,與孩子討論每個方案的利弊和實行可能,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你想不想聽聽媽媽(爸爸)是怎么想的?”最后,在此基礎上,雙方找出一個最佳處理方案,并提醒孩子承擔由此帶來的后果。
這樣的親子一刻,未必需要很多,質量比數量更重要。我曾遇到過一位企業高管,經常需要全球出差,但是每天他必定會抽出固定的半小時時間與女兒通電話。雖然他不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女兒身邊,但女兒與他并不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