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日常活動的一種主觀體驗,是臨床最為常見的睡眠障礙類型。失眠按病因可劃分為原發性失眠和繼發性失眠兩類。原發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確病因,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原發性失眠在中醫屬于“不寐”等范疇,關于睡眠學說,中醫有陰陽學說、營衛學說、腦髓學說、神主學說等等,它們相互關聯,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中醫睡眠理論體系,其中陰陽學說在其中發揮著統領作用。
寤與寐是人體內陰陽矛盾運動產生的一種主動過程,與自然界陰陽變化的過程相一致。《素問·金匱真言論》記載:“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類證治裁·不寐》曰:“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所以機體陰陽變化遵循自然界陰陽變化規律,寤寐的陰陽交替演變也與自然界的陰陽交替相對應。
寤寐調適是陰平陽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而陰陽失調也是導致寤寐失調的重要因素。陰陽失調對應的寤寐失調可表現為:①陽盛陰虛,寤多寐少。如《醫效秘傳·不得眠》中對不寐的認識:“夜以陰為主,陰氣盛則目閉而安臥,若陰虛為陽所盛,則終夜煩擾而不眠也”。《靈樞》記載:“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所以任何影響陽氣潛藏的因素均有可能導致陽不入于陰而失眠。②陰盛陽虛,寐多寤少。如《類證治裁》曰:“多寐者,陽虛陰盛之病”。《靈樞》記載:“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另外,人體寤寐還與營衛循行密切相關,如《靈樞》言:“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 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營衛之氣的正常運行,機體陰陽的調和是根本。
春分時節是陰陽盛衰變化的轉折點,過了這個節氣,自然界陽開始相對的勝于陰了,因此這個節氣過后,人體很容易出現陰陽失衡的表現,因此也容易導致失眠。
中醫在調節陰陽平衡,治療失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對于陰偏虛導致的失眠,中醫認為五臟均有陰陽,但影響睡眠的主要為心脾兩虛、肝腎陰虧。心脾兩虛型失眠,多因平時生活工作中思慮勞倦過多,耗傷心脾陰液。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無以生化氣血,氣血虛弱,不能上奉于心;脾運化之氣血變少,肝血亦少,血不養神,致心神不安,而成失眠。表現為心煩,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健忘,神疲食少。應健脾補血,養心安神,可選擇心俞穴及脾俞穴。
心俞穴,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脾俞穴,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處。心俞、脾俞均為背俞穴,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腰背部的俞穴,可治療相應臟腑疾病。點按心俞穴、脾俞穴可達到健脾益氣,寧心安神之目的。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腎陰虧,亦會導致失眠,肝陰血不足,心血則無所養;心與腎關系密切,心腎相交,當腎陰腎水不足時,無法上濟于心,心沒有腎陰的滋養拮抗,心陽則亦亢盛,因此導致失眠。腎陰不足所致心腎不交表現為,心悸怔仲、心煩、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治療當滋腎陰,我們選擇足踝部,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內踝尖與跟腱的交點,可滋補腎陰。
對于陰盛陽虛的失眠患者以振奮衛陽、驅除陰邪為主,可選擇脾俞穴、陰陵泉。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艾灸時,當長時間溫和灸,讓艾灸之熱,滲透到身體的內部,以助陰邪的祛除。陰陵泉,為脾經之合穴,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的凹陷中。艾灸陰陵泉,可增強人體代謝功能,加速血液循環,加速祛除體內彌散的濕邪。另外經常配合刺激背部督脈、膀胱經腧穴可激發陽氣,振奮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