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用愛綁架
小侄子的表述,既對雞血家庭的問題一針見血,也戳中了二胎家庭最矛盾的點:父母生二胎是想給老大更多的愛,但大人自以為的二胎好處,很多時候是種心理安慰。
說白了,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法和決定權從來都是家長的,“給孩子生個弟弟妹妹作伴”,妥妥的就是自我犧牲式的道德綁架啊。
小侄子還說最怕爸媽說“都是為你好,你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父母不容易,你必須爭氣,必須聽話”這類話,這句萬能的道德綁架公式就是:我的所作所為,這都是為你好,那么你不能抱怨,必須服從。
連孩子都知道二胎問題和家長的道德綁架,家長還能只會說“我這是為你好”嗎?
缺失情商教育跟缺愛一樣可悲
有人判定這位小男孩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也有老師評價:“我希望有這樣的學生,但是我不想有這樣的孩子”,仔細想想,你無法反駁小侄子的觀點,但是從他身上看不到感性和童真,甚至顯得很功利和自負。
從樓主的描述看來,很顯然小侄子的家長忽略了情商和愛的教育:
"討厭他爸和別人炫耀他把圍棋下的多好”
“愛就是朋友圈曬他的成績,曬他吃飯照片嗎,也沒問他愿意不愿意。”
上述情況眼熟嗎?老一輩那種獻寶式的夸獎、表演仍未滅絕,因為父母老是覺得孩子是屬于自己的,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孩子也有獨立的人格。
情商教育,首先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小寶寶,也要把TA當成獨立存在的個體。家長的功利心和自私耳濡目染給孩子,家長的專治手段壓迫著孩子,不把孩子培養成“白眼狼”才奇怪呢。
雞血父母也需要成長
在十歲小侄子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作為家長的迷失盲目,也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誰沒有過埋怨父母的瞬間呢,在未成年時期,被迫就范僅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和家長抗衡,這些不滿很大程度上會塑造孩子以后的個性。
十歲的小男孩,智商超出同齡人,能從家長的問題中理性分析“逃離原生家庭”的可行道路,而大多數孩子沒有足夠成熟的心智看透這一切,可能會抱怨、叛逆、沒主見甚至自閉,不要小瞧了這些影響,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都不想身上帶著父母影子生活的原因。
“我都是為你好”,從另一面看這句話,正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不正當的表達方式,也都是出于愛。在雞血環境下,家長舍得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資源,真的只是單純想讓孩子以后過的比別人幸福些,沒有那么多真的想孩子以后能夠好好報答自己。可惜的是,他們沒能追上孩子已經進步的思想。
韓劇《請回答1988》里的爸爸說:“爸爸也不是出生開始就是爸爸啊,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
我認為,家長是時候“露怯”了,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無知不會減少你的威嚴,民主且與時俱進的父母,才是孩子暗中崇拜追逐的對象。正是因為我們被否認過、無力抗爭過,我們更要將心聲大方的表露給孩子,孩子真的只是想要你的理解和支持;彼此共情,共同成長,才是飽含深情的愛、才是最無價的。
別忽視了最無價的情感成本,像你的孩子一樣,笨拙地學習互相理解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