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晉惠公即春秋五霸的晉文公的哥哥。他爸晉獻公死后,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當上了國君,即晉惠公。 在夷吾的逃亡生涯中,夷吾曾經答應過秦穆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就把五座城鎮割讓給秦國,當作救命之恩。可是,當上國君之后的夷吾并沒有實現諾言。秦穆公也只是把這個當做玩笑話,也沒真問晉惠公要。 后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也沒有伸出援手幫助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饑荒結束后,秦穆公發兵攻打晉國,很快就打到晉國的一個重要城鎮,為了抵抗強大的秦軍,晉惠公親自領兵反抗。他下令拉戰車的馬,一定要用鄭國的駿馬。有位大臣看到,連忙對晉惠公說:“鄭國的馬看起來雖然很強壯,但是實際上卻很虛弱,打起仗來一緊張就會不聽指揮。到那時,進退不得,大王還是不要做此決定吧!”但是晉惠公一點都不愿意聽大臣的勸告,果然,沒多久晉惠公的馬車就不聽指揮,而晉惠公一下就被秦軍捉住,當了俘虜,晉國因此而大敗。 看似老實的晉惠公骨子里卻是一個不守信的人,最后才落得這樣一個可悲的下場。 錢鐘書先生曾說:“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狂”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生命銳氣自如揮發之體現,人在該鋒芒畢露的年紀就應鋒芒畢露。當然在該收斂的時候也是應該能做到及時收斂的,比如到了三十而立這樣的年紀,人就該由“狂”轉變為“狷”了,——有所為也應有所不為。這樣的人生才算得上大而整,知輕重。話說回來,真正的狂一定是真性情的表現,而不是偽裝出來的狂,比如一個人不正直,他還狂,那就只能叫“狂妄”。這跟無知又不謹慎之人本質上是一個德性,只能說他們的生命境界還很有待提升。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空洞無知而不樸實厚道,看上去誠懇卻不守信用,我真的不知道有的人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