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里面常提到的一句話,“不怕官,只怕管”,這背后是大有道理在其中的。不只是人,就是一般動物,它們也是怕被束縛,被管教的,比如動物園的動物永遠都及不上野外的同類活得有精神,活得暢快。
但凡是澄明的父母,都是對孩子管得越少,要求得越少的父母。孔子對自己孩子孔鯉也只是偶爾順時機啟發之,平常也并不怎么見他對這個兒子大管特管。他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修己上,放在做他自己所熱愛的文明傳承事業上,這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良性的隱形教育。
如今的很多父母自己平時就是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還指望孩子意氣風發,大展宏圖,那才真是可笑不過的事。自己不如意,一生沒有什么大方向的父母總是想在孩子身上寄予更多的期望,這表面看起來很正常,實則是一種極度的自私。
孩子有孩子獨立的生命,獨立的命運,憑什么,他要成為上一輩私欲實現的替代者?是父母生育養育之恩?還是蒼天賦予了父母這個權力?都不是,從來都不是。假如你說生育養育很累,你當初也可以選擇不讓他出生,沒生育,自然也談不上什么養育了,既然選擇了,你就應該清楚那個選擇對于你的得與失,那個選擇所連帶的一系列東西,那個選擇背后所必須要有的擔當。累,這怪不了別人,也從來不是孩子要求你這樣的,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起責,責,——就是你做出這個選擇后必須要還的債。孩子本身是從不虧欠你的,就這么簡單。其次,孩子的出生都是自然的成理,他理應活成他獨立的天性中本應有的樣子,每一個對他過分的干涉都是在逞一己之私,天賦人格獨立,多行不義必自傷,開明的父母都是在全力完善自己,昏庸的父母則是一門心思地想著怎樣折騰孩子。
雕塑家說,有時候雕塑本身就是一種無形教化的過程。你經常從一個偉大人物的雕塑面前經過,自然而然會受到其影響,那種敬畏讓你潛移默化的接收,偉人那種形象讓你不斷的在腦海中固化。生活中,也有一種無形的教育,只是它是反面的。比如有的父母整天六神無主,左顧右盼,不知道這一生到底要怎樣過,那么他的孩子在這個家庭中就不得不深受其害。別人談志向,他沒有;別人談夢想,他沒有;別人談愛好,談生活的美好,他亦沒有。這樣的父母即使不對孩子過多干涉,他們本身的這種存活狀態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無聲的反面教育。
這種情況下,孟子到給出了一種解決方案。
公孫丑說:“君子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為什么呢?”孟子說:“因為情理上行不通。父親教育兒子必然要用他認為的正確的道理。一旦他認為的那個正確的道理行不通,他也忍不住會動怒。一動怒,就反而傷了感情。兒子會說:'你用你所謂正確的道理教育我,而你自己的修養卻也不過如此。’這樣,父子之間就傷了感情。父子之間傷了感情,就壞事了。古時候相互交換兒子進行教育,父子之間不求全責備。相互求全責備,會使父子關系疏遠,父子疏遠,那就沒有比這更不幸的了。
(原文: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孟子這段話里面有兩個重點,一是君子是不親自教育自己孩子的,君子只做好他自己,做好了他自己,孩子也用不著你去教育,他自然會受到你的影響。上古文獻中提到教育時用的多是“化”字,而不是“管”字,就證明了這一點。一個父母在孩子面前把自己的私欲化了,孩子自然能做全他自己,也自然會有出類拔萃的一天。
二是如果你認為你這一生真的沒什么希望了,你也沒有精力和時間,以及愿望去改變你的余生,你認為你自己的生命狀態也就只能是目前這個平庸之樣,那你教育孩子的最好的途徑該是把你的孩子送到一個不說很光明,至少也要很健康的環境中,讓他盡量遠離你帶給他的這個亞健康的熏陶,這也是你留給他的最后一絲善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大愛,一定是自私成分最少的那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