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很多小時候被奉為天才的人,長大了卻與一般人無異?
因為,才生于德。具體來說,不論是智識,還是慧識、慧能,都源于體內的德一能量的加持,德一能量足,則樸散為五德,加持在脾胃則生信德,加持在心,則生禮德,加持在肝,則生仁德,加持在肺,則生義德,加持在腎,則生智德。體內德一能量,又被統稱為元炁。很多所謂的小天才,長大之后耗盡了體內的元炁,也就與常人無異了。如何耗盡的?因為品格的缺失,不踐行少私而寡欲,追逐名利、肉身的各種貪欲,使得體內五賊猖獗,大量盜取身國元炁以滿足私欲,“陰水”泛濫,陽性系統虛弱,慧光 不能生。 品格(品德)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兒童、青少年時期,如果孩子的體內元炁貧瘠,不生智、不發慧,那么,請家長們一定要心里有個數:一定在品格上 勤下功夫,持之以恒地以品格為中心,方能保得住孩子的慧命,不至于孩子到了18歲以后稱為“廢柴”。為什么要講18歲以后? 孩子如果先天腎氣不足,那么到了青少年時期就很可憐,ta一定厭學,而且很可能由于身體發育、學業壓力所消耗的巨大元炁而導致大腦里沒有元炁可用,形成了類似于老年癡呆癥的現象。所以,家長們注意觀察自己家的孩子,如果ta低能,請善待ta,這由三方面原因導致:一是先天不足(那么家長要考慮是不是給孩子的母乳期太短 所致);二是青春期孩子身體需要消耗極其巨大的元炁,青春期本身就不適合搞追求知識性的學習,學什么都應以致良知一以貫之,否則的話,青春必定毫無價值(但是世界人民都愚昧,沒有辦法);三是在身體發育掏空了身國元炁的同時,學業壓力造成了雪上加霜。 那么這個時候,家長注意觀察自己的孩子,假如ta低能,不要怪孩子不努力,不要跟別家孩子比(我早就說過,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而應該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是不是母乳期太短,是不是根本沒有經典誦讀,是不是自己的品格低劣,孩子是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