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萬物過猶不及,一年級如果作業真的太多,肯定會讓孩子產生不適應的感覺,因此而討厭學習。
事實上一年級的作業會不會太多呢?
我從我家的孩子情況來看,并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家孩子今年一年級也快結束了,每天回來的作業都能做完,而且我們還給孩子布置了一些讀書、寫話的額外的作業,他都能完成。從孩子的狀態上來看,也沒有看出孩子厭學的情況。
那為什么會提出這個一年級孩子厭學的問題呢?
一方面,我覺得是我們的家長對某些問題過多的停留于思維的層面,拿一些未發生的問題來嚇唬自己。這實際是一種家長過度焦慮的表現。我曾經也遇到過一些孩子的家長,很擔心孩子未來讀什么大學,找什么工作,聊得還頭頭是道的。后來仔細一問,孩子多大了?家長說3歲。我的天啦,我們家長究竟有多焦慮啊,兩三歲的孩子就開始考慮這、考慮那了,這個杞人究竟有多憂天啊。
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學業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孩子未來學業的加重,也確實增加了孩子家長的擔憂,本來就已經非常憂慮了,再來個作業加多,實在是把家長脆弱的心靈給壓倒下去了。
所以,我們家長還是要認真對待自己,理性地去看待孩子成長的問題。
當然,我們在看待孩子厭學問題的時候也需要綜合性的考慮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孩子厭學的情緒
孩子厭學的核心因素,是親子關系的處理,家長引導很關鍵。
父子有親,父母和孩子間要以親情為主,不要過多的管束孩子,要求孩子做這題做那題。父子間是親人關系,不是師生關系,所以在談論學習的時候應該以交流探討為主,而不是以教學的角色來進行。
外界誘惑要清楚,不可過度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同時也要注意孩子在接受外界事物誘惑時,要靈活敏銳地去甄別,不可讓孩子的興趣都跑到電視、游戲等電子產品上面。電子產品發出的光芒,不僅對孩子的刺激很大,而且各種畫面對孩子的精神吸引也很強,會很容易專注到電視和游戲上面,極大地消耗孩子的精神能量。
作業量要適中,注意思維的引導。
孩子的作業量要適中,不要做的太多,花費太多的時間。家長在引導的時候,也要注意用適當的方法來引導孩子的思維。我們要引導孩子用最簡單的思維,來解決復雜的問題。也就是通過一些圖像化、可動手操作的方式,讓孩子直觀地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孩子在親身體驗中去提升自己的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孩子厭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討厭家長,在家長身上體會不到父子親情。所以,我們家長要善于用父子親情來引導孩子去學習,去支持孩子克服困難、解決困難。有時候需要家長的激勵,也時候需要家長的鞭策,要敏銳地去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調整好孩子的情緒,把學習的心態給孩子擺正了,孩子即使遇到困難也不會輕易厭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