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高興地說道:“運籌策帷帳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子房之功,請自擇三萬戶。”張良謙虛地說:“陛下用臣之計,幸而時中,愿封留縣足矣,不敢接受三萬戶的封地。”
劉邦奪取天下后,功臣們?nèi)找範幑Γ致溆谌撕螅鴱埩紖s表現(xiàn)出謙卑退讓,只愿封小小的留縣。事后發(fā)現(xiàn),這一招真高明。
張良是韓國貴族的后裔,秦滅韓后,張良的家人慘遭不幸。為了給弟弟報仇,張良散盡家財求得大力士欲半道行刺秦始皇,可惜鐵錘誤中副車,行動失敗,張良逃離現(xiàn)場亡命天涯。
張良身懷伊尹、太公之才,行的卻是荊軻、豫讓的魯莽之事,此舉讓一位神秘的老者痛心不已。于是,老者來了一場和張良的偶遇,脫下鞋子,讓張良為他撿起,意在挫其銳氣。
老者對張良的表現(xiàn)十分滿意,欣慰地贊嘆道:“孺子可教也。”說完,送給張良一套兵書,號稱太公兵法。
張良熟讀太公兵法,欲作帝王之師。當他偶遇劉邦時,劉邦竟然聽懂了書中的內(nèi)容。于是,張良激動地說道:“沛公是上天派來的。”
在隨后的日子里,張良追隨劉邦一路過關(guān)斬將,搶先一步入關(guān)滅亡了秦國;鴻門宴上,張良獻計助劉邦脫離險境;劉邦被封為漢王,張良獻計燒毀棧道,迷惑項羽,為日后再次入關(guān)平定三秦贏得了時機。
劉邦彭城大敗后,諸侯見勢不妙,紛紛改投楚軍,項羽率軍直撲宛、洛,乘勝追擊,欲將漢軍一網(wǎng)打盡。劉邦形勢岌岌可危,又是張良獻計:英布乃驍勇之士,與項羽有嫌隙,可以收為己用;彭越貪婪,可以拿來當槍使;而韓信國士無雙,可以獨當一面。這三張牌打出來,劉邦果然擊敗項羽,奪得了天下。
劉邦稱帝后,大臣們爭功不已。為穩(wěn)定局面,劉邦不得已封韓信為楚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蕭何功勞第一,被封為酂侯,其他功臣都有分封。
劉邦不惜血本分封功臣,可仍有很多人心存不滿,他們聚集在沙灘上竊竊私語,似乎有謀反之意。
劉邦看到這一幕,內(nèi)心焦急,趕緊找張良問計。張良建議劉邦封雍齒為侯,從而化解了這次危機。
輪到張良受封時,劉邦非常大度地讓他自擇三萬戶。可張良早就看透了劉邦的心思:現(xiàn)在要得越多,將來償還的也更多,甚至會搭上性命。
于是,張良十分謙虛地說:“臣與陛下在陳留相遇,這是上天的安排,不如把陳留之地封給臣,不敢要三萬戶。”
后來局勢的發(fā)展果然如張良所料,當初逼著劉邦要封賞的韓信、彭越、英布,下場都極為凄慘,有的被殺頭,有的還被剁成肉糜。至于功勞第一的蕭何,雖然得以善終,晚年卻不斷地靠自污保身,最終也難免有牢獄之災(zāi)。
唯有張良的晚年風平浪靜,絲毫沒有被劉邦懷疑過。劉邦甚至將他引為知己,時不時喊到宮中來談心,一起追憶那段金戈鐵馬的往事。
天下大定后,別人都忙于鉆營,購置田產(chǎn),互結(jié)姻親,打造王侯將相美好人生,而張良卻從此隱退了。《智囊》說:“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馀。”意思是說,他專心問道,不食五谷雜糧,一年多不再出門。
張良想過與世無爭的日子,麻煩卻主動找上門,呂后為保住劉盈的太子之位,派人劫持了張良,逼他獻出計策。
張良苦于無法脫身,只好讓商山四皓四個老朋友出面輔佐太子,既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也不失功成身退的初衷。
果不其然,當劉邦見到四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后,立即明白了張良的良苦用心,嘆了口氣說:“羽翼已成,難動矣。”
從那以后,張良徹底隱退,還無限感慨地說:“我以三寸舌為帝王之師,封萬戶侯,這已是布衣之極。我從此不問人間事,打算追隨赤松子修仙問道去了。”
呂后見張良的日子過得如此清苦,不禁嘆道:“人生如白駒過隙,先生何至自苦如此呢?”說完,強行留張良吃飯。
一個“自苦”道盡了張良的人生智慧,無論是早年散盡家財行刺秦始皇,還是后來憑借太公兵法為帝王之師建立不朽功業(yè),功成身退后看淡功名專注于修仙問道,無不彰顯了他灑脫的人處世哲學。
自苦是一種思想境界,從低層次的物欲占有到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世間煩惱皆因欲望太多,而專注于內(nèi)心探索則使人無欲無求,如同神仙一般逍遙自在。
張良晚年“乃學辟谷,道引輕身”正是在追求這樣一種人生境界,這樣的智者形象不僅受到劉邦的尊重,也為后世文人所推崇。
張良的故事記載在《智囊全集》中,此書由明朝怪才馮夢龍所著,像這樣智慧的故事共有1200多個,陳平,衛(wèi)青,諸葛亮等人的事跡都收錄其中。
曾國藩將他放在床頭日夜捧讀,康熙、雍正,將此書視為宮廷秘籍。孫中山、袁世凱、段祺瑞等民國大佬也將此書隨身攜帶,只為從書中吸取營養(yǎng)。
這里,我隆重推薦一個優(yōu)惠版本。文白對照,解除了你的閱讀障礙。全書一共6本,心動不如行動,趕緊點擊下方橫條即可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