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馬克思論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 兼論對西方普世道德觀的批判性分析

摘要

從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來說,道德既具有階級性,也具有全人類性,兩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是道德的全人類性并不等于道德的抽象性,也不等于道德教條的永恒性。在階級社會中,道德的全人類性不是獨立于階級性之外的抽象道德,而是與階級性密不可分、貫穿于物質生活實踐始終的現實道德。道德的全人類性指的是道德所體現出的全人類的利益訴求,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在當今世界,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道德觀實際上是將道德的全人類性抽象為脫離階級性的純粹理念,其背后隱藏著深刻的意識形態動機,并服務于西方國家的全球戰略;在正確認識西方普世道德觀所包含的全人類性的同時,更要深刻認識其隱藏的階級性本質。

[關鍵詞]馬克思;道德;階級性;全人類性;西方道德觀

道德的階級性與全人類性問題,是準確理解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的關鍵問題之一??疾烊祟惿鐣臍v史進程,正如恩格斯所說:“善惡觀念從一個民族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變更得這樣厲害,以致它們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盵1] 98那么,道德是否只具有階級性,不具有全人類性?在當代中國,我們如何看待西方普世道德觀的社會影響?諸如此類問題的回答,需要我們仔細研讀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厘清道德的本質屬性,以期為我國的道德文明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一、道德既有階級性,也有全人類性

對道德階級性和全人類性的研究,關鍵在于對以下三個問題的分析詮釋。

第一個問題:道德是否具有階級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作為上層建筑的道德受物質生產條件的制約,并為一定社會生產關系所決定。“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所制約”[2] 524-525。因此,在階級社會中,不同的道德服務于不同的階級,表現出明顯的階級性。以道德范疇中的“良心”而言,馬克思曾這樣說:“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的生活方式來決定的。共和黨人的良心不同于?;庶h人的良心,有產者的良心不同于無產者的良心,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沒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一個除了資格以外沒有別的本事的陪審員,他的良心也是受資格限制的。特權者的'良心’也就是特權化了的良心?!盵3] 152也就是說,沒有超階級的、普遍的道德(良心)存在,不同地位(階級)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道德(良心)。在每個階級社會中,由于存在著兩個(或多個)對立的階級,如奴隸與奴隸主的對立、農民與地主的對立、無產者與有產者的對立等等,因此必然存在著兩種(或多種)服務于對立階級的道德——縱觀人類歷史,道德的階級性是一個客觀事實。由于在階級斗爭中,對立的階級總是利用本階級的道德來作為斗爭工具,以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因此歷史上一切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奴隸主、地主、資產階級)都竭力掩蓋、否認道德的階級性,而將道德粉飾為超越階級、國家、民族、宗教的永恒正義或永恒真理,從而將本階級道德粉飾為全人類的道德。馬克思主義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說,承不承認道德的階級性,是不是用階級的觀點來認識和說明道德現象,這是馬克思主義道德理論區別于一切舊道德理論的根本標志之一。

第二個問題:道德是否具有全人類性?

對于道德的全人類性,恩格斯曾這樣表述:“現代社會的三個階級即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各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那么我們由此只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但是在上述三種道德論中還是有一些對所有這三者來說都是共同的東西——這不至少就是一成不變的道德的一部分嗎?——這三種道德論代表同一歷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所以有共同的歷史背景,正因為這樣,就必然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僅如此,對同樣的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說,道德論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盵1] 99如恩格斯所說,對于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言,共同的歷史背景必然產生許多“共同之處”,道德除了具有階級性之外,還具有對立階級所“共同的東西”,這就是道德所具有的全人類性的基礎。

從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道德是具有全人類性,具有其內在必然性的。道德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但與階級斗爭的聯系并非貫穿始終。階級產生之前有原始社會,階級消滅之后有共產主義社會,在這兩個并不存在階級及階級斗爭的社會中,調節社會關系的道德仍舊存在,道德的全人類性也仍舊存在。而且,即使是在階級社會中,除了階級性之外道德也有全人類性,因為道德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僅包括生產關系,還包括其他廣泛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關系的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關系。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物質資料的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關系,處于支配地位。但是它并非社會關系的全部,社會關系還包括其他廣泛的方面,如家庭關系、朋友關系、親戚關系、鄉親關系、民族關系等等,盡管這些關系不可避免地會打上階級的烙印,但“打上烙印”并不意味著其屬性被階級性全部覆蓋,甚至被抹殺。換言之,道德所反映和調整的政治、經濟、法律等關系具有較強的階級性,但是道德所反映和調整的家庭等關系雖然受到了階級性的某種程度的影響,但并不能掩蓋其所包含的全人類性。

具體而言,階級社會之所以存在全人類性的道德,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第一,對立階級的共同生存和發展需要共同的道德原則。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看,盡管階級社會存在兩個(或多個)對立的階級,它們在階級矛盾尖銳化時期進行著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但這種矛盾和斗爭不會貫徹整個階級社會的始終。甚至在某段時期內(如漫長的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對立的階級能夠共同生存和發展,而維系這種共同生存和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共同道德原則(以及建立在道德基礎上的法律)對社會的調節。換言之,共同生存和發展是對立階級的共同訴求,為了實現這一點,客觀上就會要求社會建立一種穩定的秩序,維持對立階級之間的平衡和張力,從而達到某種和平或和諧(避免兩敗俱傷的斗爭)。這種秩序的維系依靠的是各階級共同遵守的道德(及法律)。第二,人類社會生活的延續性決定了道德的延續性。除了極少數社會變革之外,人類社會生活的延續性決定了道德在不同時期的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在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儒家道德文化并沒有斷滅;在西方,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雖極大打擊了中世紀天主教文化(及其道德觀),但隨著宗教世俗化運動的興起,天主教文化仍舊存在(及其道德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對立的階級之間既有對立的道德,也有共通的道德,統治階級需要以此來維系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第三,作為一種上層建筑的道德不僅受經濟基礎的影響,也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經濟基礎具有決定性作用,但是上層建筑所包含的諸多因素對道德也具有巨大影響,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發展對道德觀念的變化產生了極大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對道德階級性的弱化。第四,道德作為一門社會科學,具有一定的繼承性。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道德反映著人類對于社會歷史的認識程度,經歷著一個從片面到全面、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進步過程。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道德中的一些(落后)成分逐漸被拋棄,但也有一些(進步)成分被不斷繼承下來,這些被繼承下來的成分標志著人類對社會倫理關系認識的深化,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并不被階級性所遮蔽。

第三個問題:道德的全人類性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就形式上來看,道德的全人類性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人類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被最廣大人群所接受的一般道德準則,是道德全人類性的社會基礎。所謂最廣大人群,也包括對立的各個階級,一般道德準則也并非就是某個具體的、一成不變的道德誡命,如“不得殺人”“不得偷盜”“孝順父母”等,這些具體的道德誡命在社會變動中,因為階級斗爭的需要而劇烈變動。但無論如何變動,總有一些相對長期不變的道德準則是被人們廣為接受的,因為這是維系社會穩定、和平的基礎。顯然,被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道德準則,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第二,道德情感具有共通性,是道德全人類性的心理基礎。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準則、道德要求、道德評價、道德戒律等具有較強的階級性(也包含有全人類性的成分),但實踐這些道德要求之后產生的道德情感卻是共通的。換言之,良心的譴責、羞愧、悔恨以及人們感受到的崇高、神圣、貞潔等情感,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級之間是共通的。這也是道德具有全人類性的心理基礎,否則,人們根本就無法理解和感受別人的道德體驗,道德就只會成為失去社會性的“孤島”。

就具體內容來看,道德的全人類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人類的傳統美德。相對于某一社會的社會公德來說,傳統美德具有更大的全人類性,諸如善良、正直、誠實、熱情、謙遜等,是人類美好人性的體現,其從不同方面體現了人們對他人、對社會的基本態度和原則,是人類在歷史進步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積累的文明成果,并為不同階級所共同承認。甚至那些并不具有傳統美德的剝削階級,在口頭上也不能不承認并宣揚這些美德。第二,社會公德。這是維系一個社會和平穩定的基本道德原則,如遵守公共秩序、遵紀守法、文明禮貌、尊老愛幼、保護環境,等等。任何社會要維持正常的生產和生活都必須有社會公德,任何統治階級的道德規范體系中都必須包括這些內容,否則就很難維護人們的正常生活,更談不上維護階級統治的秩序了。第三,民族和宗教道德中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內容。除去民族、宗教中的某些極端思想所倡導的道德誡命以外,在人類歷史上,民族、宗教是兩個極具穩定性和傳承性的社會范疇,因此,根植于民族和宗教傳統中的某些道德規范有較為廣泛的全人類性。歷史上,無論是東方的漢民族儒家倫理(如“仁者愛人”),還是西方的基督教倫理(如“愛人如己”),都無一例外具有穩定的傳承性,歷經階級斗爭而影響至今。第四,先進階級在道德發展上留下的積極貢獻。和人類歷史一樣,總體而言道德是不斷向前發展的。道德的發展離不開歷史上先進階級通過自己的特殊道德,對人類道德發展所作的積極貢獻。每一個歷史時期的先進階級在反對舊道德的過程中,往往會提出新的更符合廣大人群利益訴求的道德規范,如反對壓迫、人人平等、團結友愛,等等,這些道德規范經過歷史的檢驗,最終會具有越來越廣泛的全人類性。

綜上所述,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既具有階級性,也具有全人類性。道德的階級性往往代表的是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而道德的全人類性代表的是社會各階級的共同利益,反映的是最廣大人群的利益訴求。那種僅僅承認道德只具有階級性,或只具有全人類性的觀點,是一種僵化的形而上學的錯誤觀點。

二、道德的全人類性沒有獨立形態,與階級性密不可分

在理解了道德既有階級性又有全人類性之后,對二者關系的深入分析是應有之義,這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內容。

第一,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是對立統一關系。

道德的階級性與全人類性的對立是明顯的。扼要而言,道德的階級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階級社會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階級的特殊利益的反映,體現了不同階級的利益訴求;道德規范的制定、道德評價的標準等,都服從于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地位和階級利益的要求;在階級斗爭中,一切道德都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既然道德是為不同階級的特殊利益服務,并且在階級斗爭中是重要的斗爭工具,那么道德的階級性與全人類性就必然是對立的,甚至可以說,階級性對全人類性是一種否定或排斥。對于統治階級而言,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就必然宣揚有利于自己的道德原則,如宣揚“君權神授”,宣揚謙卑、服從、忍耐是崇高美德;對于被統治階級而言,為了反抗壓迫,就必然宣揚有利于變革的道德原則,如宣揚“天賦人權”,宣揚民主、自由、平等是崇高美德。在這里,不論是統治階級所宣揚的謙卑、服從、忍耐,還是被統治階級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看起來似乎都具有某種程度的道德的全人類性,但在階級斗爭中卻都體現出強烈的階級性。這也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全人類性的道德準則并非一成不變的道德誡命,而要在階級對立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此可以說,雖然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既有階級性,也有全人類性,我們不能把二者完全、絕對地對立起來,將其看成是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但必須注意的是,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在統一體中所占的地位是不同的??傮w而言,道德的階級性在階級社會的任何道德中都處于主要的、核心的地位,道德的全人類性則處于次要的、從屬的地位,這一判斷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的。

道德的階級性與全人類性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道德產生與發展的基礎在物質資料生產,并服務于私有制下不同階級的階級斗爭,但是道德畢竟有全人類性的一面。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國民經濟學時,曾這樣說:“國民經濟學這門關于財富的科學,同時又是關于克制、窮困和節約的科學……國民經濟學,盡管它具有世俗的縱欲的外表,卻是真正道德的科學,最最道德的科學。它的基本教條是:自我節制,對生活乃至人的一切需要都加以節制?!盵4] 226這在間接地說明國民經濟學具有深刻資產階級烙印的同時,也有為所有人共同接受的一面,其提倡的自我節制的要求具有某種程度的全人類性特征。對于國民經濟學與道德的關系而言,在馬克思看來,“國民經濟學的道德是謀生、勞動和節約”,而“道德的國民經濟學就是富有良心、美德等等”,似乎“道德用一種尺度,國民經濟學又用另一種尺度”,不過馬克思還是認為兩者具有共通性,“國民經濟學和道德之間的對立也只是一種表象,它既是對立,又不是對立。國民經濟學不過是以自己的方式表現道德規律”[4] 226。這段話揭示了在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中,道德的全人類性(“道德的國民經濟學”)與階級性(“國民經濟學的道德”)既是對立的,又不是對立的,兩者不能截然分開。

激烈的階級斗爭并非貫穿階級社會產生發展的始終、因此,統治階級出于維護統治的需要,其道德中不能不包含一些全人類性的內容,其中,維護自身利益的階級性必然占主要地位。被統治階級(往往是勞動階級)的道德作為勞動階級利益的表現,具有自身的階級性,勞動人民在任何社會都是人民群眾這個群體的主體,其道德無疑具有較大的全人類性。因此,無論是對統治階級還是對被統治階級(勞動階級)而言,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都同時存在,并表現為對立統一的關系。一般情況下,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都承認并遵守全人類性道德,但只要私有制下的剝削階級還存在,社會中還會存在階級斗爭,那么這種與階級性糾葛在一起的全人類性道德就必然會遭到破壞。統治階級雖然口頭上承認并宣揚這些全人類性的道德準則,但在階級斗爭尖銳化時往往對此肆意踐踏,而被統治階級,由于受到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在某些時候也會違反全人類性道德。總的來說,廣大人民群眾是最遵守全人類性道德的群體,他們的道德在本質上也最能體現出全人類性。

總而言之,在階級社會中,一方面,對立階級在道德上是根本對立的,都把道德作為維護本階級利益的斗爭工具,這是階級社會里道德的本質和主流。另一方面,對立階級并非處處對立、時時對立、絕對對立,并非總是處在無法調和的尖銳沖突之中。在更多情況下,對立階級必須在同一社會中共同生活,共同交往,維持社會的生產和發展,這種情況反映在道德上,必然形成道德的統一性??梢哉f,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既對立又統一,由此組成階級社會的道德活動,不斷推動階級社會道德的發展。

第二,道德的全人類性沒有獨立自存的形態,且與階級性密不可分。

這是特別需要強調的:在階級還存在的一切社會中,道德的全人類性沒有獨立形態,與階級性密不可分,不存在任何超越階級、國家、民族、宗教的抽象的所謂“永恒道德”。當然,道德的階級性并不排除每個道德體系包含著全人類性的成分,只有形而上學的僵化觀點,才會把每個階級的道德看成是某種與其他道德體系毫無共同之處的、徹底封閉的領域。道德的全人類性和階級性,不是互不干涉、相互隔絕的,而是對立統一的關系。然而道德的全人類性并不是作為某種獨特的不依賴于階級性而存在的東西,而是作為對立階級的道德體系的某部分內容,在階級性中或明或隱地表現出來?;孟氪嬖诿撾x階級性的全人類性道德,這是不現實的。

道德的全人類性不是脫離社會實踐的抽象規范,這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格脫離了人,當然只是一個抽象,但人也只有在自己的類存在中,只有作為人們,才是人格的現實的觀念。”[5] 36在人類(階級的和非階級的)社會中,根本不存在所謂抽象的人格,因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于道德而言也是如此,沒有一個脫離現實的抽象的道德規范,所有的道德規范都與實踐密切相連[6]。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道德的全人類性不等于道德的抽象性,更不等于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揚的超階級的道德教條的永恒性。對此,恩格斯曾這樣說:“因此,我們拒絕想把任何道德教條當做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強加給我們的一切無理要求,這種要求的借口是,道德世界也有凌駕于歷史和民族差別之上的不變的原則。相反,我們斷定,一切以往的道德論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而社會直到現在是在階級對立中運動的,所以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它或者為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利益服務辯護,或者當被壓迫階級變得足夠強大時,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他們的未來利益。沒有人懷疑在這里,在道德方面也和人類認識的所有其他部門一樣,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越出階級的道德。只有在不僅消滅了階級對立,而且在實際生活中也忘卻了這種對立的社會發展階段上,超越階級對立和超越對這種對立的回憶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為可能。”[1] 99-100正如恩格斯所說,從來沒有超階級的“永恒的、終極的、從此不變的倫理規律”,道德歸根結底是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受物質資料生產的制約,服務于階級斗爭的需要。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始終是道德的主要屬性,根本不存在所謂“超出階級”的道德,那種“真正人的道德”(全人類性的完全實現)只有在消滅階級、超越階級對立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

即使在似乎看起來最遠離現實的道德理想的追求中,道德的全人類性也不能與階級性脫離開來。馬克思曾這樣告誡革命青年,“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偉大的哲人、卓越的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的、真正偉大的人物。歷史把那些為共同目標工作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稱為最偉大的人物;經常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為人類而犧牲自己——有誰能否定這類教誨呢?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無聲息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7] 459-460。這段話明顯指出,不應一心為己,而應“為他人的幸?!惫ぷ鳎@是一種崇高的美德,這種美德在任何時代都會受到世人的贊美。然而即使是如此崇高的道德理想,最終也要與現實實踐聯系起來,而當時的現實狀況是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的幸福完全被剝奪。因此,為了實現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就必須投身到偉大的革命(階級)斗爭中去,不怕流血犧牲,誓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斗終生——這不就是共產黨人的追求嗎?

道德的全人類性及其實現與它所代表的階級是分不開的。不同階級的道德既有把它們連接在一起的特點,也有使它們分離的特點;既有共同的東西,也有特殊的東西。一個階級越先進(越是為了他人的幸福,越是為了人民的解放而奮斗),它代表的整個社會發展的利益就越深刻越廣泛,在它的道德中所表現出來的全人類性就越充分。反之,一個階級的利益越帶有自私性和局限性,同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之間分歧越大,那么這個階級的道德所包含的全人類性的成分就越少。例如,在封建地主道德、資產階級道德、無產階級道德中,“哪一種是合乎真理的呢?如果就絕對的終極性來說,哪一種也不是;但是,現在代表著現狀的變革、代表著未來的那種道德,即無產階級道德,肯定擁有最多的能夠長久保持的因素”[1] 98-99。在當時,無產階級道德之所以最接近真理,是因為無產階級代表著社會前進的方向,無產階級道德最具有先進性。換言之,無產階級道德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因此包含著最廣泛的全人類性成分;在這里道德的階級性與全人類性就實現了統一。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所謂“全人類性”指的是道德所體現出來的最廣大人群利益訴求的屬性,其代表的人群越多,就越具有全人類性。無論在階級社會還是在非階級社會,最多的人群都是人民群眾。因此全人類性可以簡單表述為對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的體現。在階級社會中,由于無產階級道德具有最廣泛的人民性,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無產階級道德具有最廣泛的全人類性。

既然道德的全人類性并不是獨立于階級性之外的抽象的所謂“永恒道德”,而是與階級性密不可分、貫穿于物質生活實踐始終的現實道德(無產階級道德也是如此),那么道德的全人類性是否永遠不能徹底實現呢?也并非如此,階級性產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造成的階級對立,只有消滅了私有制和階級對立,道德的全人類性才能完全實現。

第三,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道德的全人類性。

道德的階級性與私有制及階級對立密切相關,存在于階級斗爭的任何一個社會中,道德和正義都不可能在剝削和壓迫中實現。例如,偷盜、賣淫行為在任何社會都不會被看作是有道德的,那么如何消滅這些不道德行為?這表面上來看關涉的是國家律法,但實際上關涉的則是生產資料的占有(所有制形式)問題。恩格斯在《英國女工狀況》中說:“我們現在所談到的這些消滅賣淫現象的努力全都是徒勞的,主要錯誤在于不想抓禍害的根源;而這種禍害主要是產生道德問題的經濟問題,只要人們還靠行政的措施、警察的鎮壓、某個法律條文的修改或感情用事的聲明來鏟除這個禍害,它就還會繼續存在,因為它的根源照舊繼續存在。應該善于干預,而且要大膽地干預現在在所有制和勞動方面普遍存在的經濟混亂,對它們進行整頓,把它們加以改造,使任何人都不喪失生產工具,使有保證的生產勞動最終成為人們早就在尋求的正義和道德的基礎?!盵8] 184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任何人都能擁有生產工具,能夠通過勞動占有生產資料,自食其力,那么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自然就會消失。相反,“如果男人攔路搶劫或是破門偷盜,女人偷竊和賣淫,有誰可以怪罪他們呢?但是國家才不關心饑餓的滋味是苦還是甜,而是把這些人拋進監獄,或是放逐到罪犯流放地。如果國家把他們釋放出來,那它會得到滿意的成果:它把這些失去工作的人變成了失去道德的人”[5] 418。當統治階級只滿足于自身的統治,而不從根本上改善被統治(勞動)階級的狀況時,道德的全人類性就變成了階級壓迫的工具。因此,要想徹底消滅這些看起來似乎違反了道德全人類性的不良現象,根本的途徑只有一種,那就是消滅私有制,“賣淫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它將隨著私有制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共產主義組織并不實行公妻制,正好相反,它要消滅公妻制”[2] 690。

從根源上來說,道德的最大破壞者是所有制造成的階級對立,或者說,私有制所導致的人的異化?!耙驗樗接兄瓢衙恳粋€人隔離在他自己的粗陋的孤立狀態中,又因為每個人和他周圍的人有同樣的利益,所以土地占有者敵視土地占有者,資本家敵視資本家,工人敵視工人。在相同利益的敵對狀態中,正是由于利益的相同,人類目前狀態的不道德已經達到極點,而這個極點就是競爭”[2] 72-73。資本主義提倡的所謂“自由競爭”加劇了這種異化,為了爭奪共同的利益,社會變成了一切人對一切人的“戰爭”。要想重建道德的權威,讓所有人遵守共同的道德準則,讓道德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必須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毫不留情的猛烈攻擊,并將其徹底推翻,以建立一個真正人民民主的社會。在邁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征程中,就是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我們的目的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這種制度將給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給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質生活和閑暇時間,給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請所有的人在這個偉大的事業中給予社會主義聯盟以協助。贊同者應該承認他們彼此之間以及他們同所有的人之間的關系的基礎是真理、正義和道德”[9] 570。

因為經濟基礎是公有制,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以道德的全人類性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得到徹底實現,換言之,共產主義道德才能體現真正的全人類性。“共產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理論上既不是從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從那夸張的思想形式去領會這個對立,而是在于揭示這個對立的物質根源,隨著物質根源的消失,這種對立自然而然也就消滅”[10] 275。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由于階級對立的消失,道德的階級性完全讓步于全人類性,所以“共產主義者根本不進行道德說教”,根本不需要資產階級宣揚的各種“永恒的道德戒律”,人們自然而然地成為道德高尚的人。這正如恩格斯所說:“從動產的私有制發展起來的時候起,在一切存在著這種私有制的社會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盜。這個戒律是否因此而成為永恒的道德戒律呢?絕對不會。在偷盜動機已經消除的社會里,就是說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頂多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偷盜的社會里,如果一個道德說教者想莊嚴地宣布一條永恒真理:切勿偷盜,那他將會遭到什么樣的嘲笑??!”[1] 99

綜上所述,在一切階級社會中,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都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但是道德的全人類性并非獨立自存,而是與階級性密不可分,在實踐中體現出來的非抽象的現實形態,并最終得以在共產主義社會徹底實現。

三、對西方普世道德觀的批判性分析

在闡明了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及其相互關系之后,我們有必要用馬克思主義的道德理論對西方普世道德觀進行深入剖析。

西方道德觀之所以在當今世界產生日益巨大的影響,與它所提倡的“普世”觀念是分不開的。按照西方國家的說法,西方所提倡的道德原則是超越一切階級、國家、民族、宗教的普遍真理,所以必須被所有國家接受,西方國家也有義務將“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究其根源,“普世倫理”或“普世道德”一詞最早出現在德國神學家孔漢思的《全球責任》一書中??诐h思認為:“我們所說的全球倫理,并不是指一種全球的意識形態,也不是指超越一切現存宗教的一種單一的統一的宗教。我們所說的全球倫理,指的是對一些有約束的價值觀,一些不可取消的標準和人格態度的共識。沒有這樣一種倫理上的基本共識,社會或遲或早都會受到混亂和獨裁的威脅,而個人或遲或早也會感到絕望?!盵11] 12從詞源上來說,“普世”(ecumenism)一詞源自希臘文oikoumene,意指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最早由天主教會提出和使用。自孔漢思等神學家提出普世倫理之后,1993年世界宗教議會全體大會通過了《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受“全球倫理”運動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7年建立了“普遍倫理計劃”,并將此運動推向全世界。

從馬克思主義道德觀來看,西方普世道德觀存在兩方面錯誤:

第一,普世邏輯并不普世。

客觀來說,西方普世道德觀包含有全人類性的成分,這正如我們一再強調的那樣,道德的全人類性并非脫離階級性的抽象的永恒真理??梢哉f,在階級社會中,根本不存在所謂普世的、永恒的道德?!靶级硕扔谒?,鳥有喙,或諸如此類的東西為永恒真理的,只有這樣的人,他企圖從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結論:在人類歷史的領域內也存在著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義等等,……而他這個現在剛出現的預言家在提包里帶著已經準備好的最后的終極的真理,永恒道德和永恒正義。這一切已經出現過成百上千次,如果現在還有人竟如此輕率地認為,別人做不到這一點,只有他才能做到,那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了”[1] 95。正如恩格斯所說,西方國家在當今世界宣揚的正是所謂的“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義”,這只是舊瓶裝新酒的偽善宣傳而已。“普世倫理”的理論基礎是“純粹理性的人”,超越歷史的普遍理性孕育出普世道德。其實此種論調馬克思早就批判過,“對于封建時代的'純粹人的關系’等等的錯覺,一刻也不能忘記:(1)這種關系本身在自己的范圍內,在一定的階段上具有物的性質,例如,從純粹軍事隸屬關系到地產關系的發展就表明這一點;但是(2)由這些關系沒落而轉變成的物的關系,其本身具有狹隘的、為自然所決定的性質,因而表現為人的關系,而在現代世界中,人的關系則表現為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純粹產物”[12] 59。顯然,這種脫離現實物質資料生產關系的抽象道德是不存在的,在私有制存在的西方社會,否定階級性的全人類性道德也是不存在的。

在西方普世道德觀中,似乎是某種神秘的、永恒的道德理念(而不是現實生產關系)統治著社會?!霸诳疾鞖v史進程時,如果把統治階級的思想和統治階級本身分割開來,使這些思想獨立化,如果不顧生產這些思想的條件和它們的生產者而硬說該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是這些或那些思想,也就是說,如果完全不考慮這些思想的基礎——個人和歷史環境,那就可以這樣說:在貴族統治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概念是榮譽、忠誠等等,而在資產階級統治時期占統治地位的概念則是自由、平等等等。”[4] 552這正如當代西方思想家所宣傳的那樣,他們認為榮譽、忠誠、自由、平等等概念是永恒的,在歷史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可以獨立于、超越于一切的永恒真理。然而,這只是統治階級編造出的幻想,“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4] 552。

在西方思想家將道德的全人類性抽象為某種永恒理念的時候,真實的狀況卻如馬克思所說“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4] 552。可以說,在任何階級社會中,道德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根本不具有純粹的獨立性,其全人類性只能通過階級性體現出來,道德并非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揚的“抽象的”“永恒的”脫離塵世的永恒存在,而與基于物質資料生產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在婚姻家庭道德中也是如此,誰都無法否定婚姻家庭道德具有全人類性的成分,但是在不同的階級社會中,婚姻家庭道德也會打上深刻的階級烙印,因為道德歸根到底受生產關系的支配,并為不同階級服務。這正如馬克思所說的那樣:“對于個人和對于那些以獨立本質自居的、社會的和其他的聯系,貨幣也是作為這種起顛倒作用的力量出現的。它把堅貞變為背叛,把愛變成恨,把恨變成愛,把德行變成惡行,把惡行變成德行,把奴隸變成主人,把主人變成奴隸,把愚蠢變成明智,把明智變成愚蠢?!盵4] 247

第二,西方國家宣傳普世道德觀背后隱藏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動機。

從西方國家宣傳普世道德觀的動機來看,看起來似乎是西方國家把文明之風吹到了全世界,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福音。實際上并非如此,“偽君子叫道:難道我們沒有打倒壟斷的野蠻嗎?難道我們沒有把文明帶往世界上遙遠的地方嗎?難道我們沒有使各民族建立起兄弟般的關系并減少了戰爭次數嗎?”[12] 62恩格斯一針見血地指出:“不錯,這一切你們都做了,然而你們是怎樣做的??!你們消滅了小的壟斷,以便使一個巨大的根本的壟斷,即所有權,更自由地、更不受限制地起作用;你們把文明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以便贏得新的地域來擴張你們卑鄙的貪欲;你們使各民族建立起兄弟般的關系——但這是盜賊的兄弟情誼;你們減少了戰爭次數,以便在和平時期賺更多的錢,以便使各個人之間的敵視、可恥的競爭戰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你們什么時候做事情是從純粹的人道出發,是從普遍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對立毫無意義這種意識出發的呢?你們什么時候講過道德,而不圖謀私利,不在心底隱藏一些不道德的、利己的動機呢?”[2] 62這就是西方國家宣傳普世倫理的真實動機,這個動機和19世紀資產階級對法律、道德、宗教所具有的普世性、永恒性的鼓吹并沒有兩樣,“現代的工業勞動,現代的資本壓迫,無論在英國或法國,無論在美國或德國,都是一樣的,都使無產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們看來全都是資產階級的偏見,隱藏在這些偏見后面的全都是資產階級利益”[13] 42。即便從普世倫理起源的基督教教義來說,這種偽善也是昭然若揭的?!盎浇痰纳鐣瓌t宣揚階級(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存在的必要性,它們對被壓迫階級只有一個虔誠的愿望,希望他們能得到統治階級的恩典。……基督教的社會原則頌揚怯懦、自卑、自甘屈辱、順從馴服,總之,頌揚愚民的各種特點,但對不希望把自己當愚民看待的無產階級說來,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獨立感比面包還要重要?;浇痰纳鐣瓌t帶有狡猾和假仁假義的烙印,而無產階級卻是革命的”[14] 218??梢哉f,西方國家宣揚的普世倫理(普世價值),實際上是用西方的話語權主導世界,讓中國接受西方道德觀(價值觀)從而達到阻礙中國崛起、實現和平演變的目的。這正如塞繆爾·亨廷頓(Samuel Huntington)所說:“普世文明的概念是西方文明的獨特產物……普世文明的概念有助于為西方對其他社會的文化統治和那些社會模仿西方的實踐和體制的需要作辯護。普世主義是西方對付非西方社會的意識形態?!盵15] 45亨廷頓的論述清楚地表明,“普世文明”“普世倫理”“普世價值”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實現其政治、經濟、文化霸權的重要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西方國家宣傳的普世倫理(普世價值)在當代中國正在產生日益巨大的影響。對于共產黨人來說,這種狀況并非第一次出現,當年馬克思就曾經這樣說:“在德國,我們黨內,與其說是在群眾中,倒不如說是在領導(上層階級出身的分子和'工人’)中,流行著一種腐敗的風氣。……這些人想使社會主義有一個'更高的、理想的’轉變,就是說,想用關于正義、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女神的現代神話來代替它的唯物主義的基礎。”[16] 281事實上,西方國家所宣揚的自由、平等、博愛等道德觀看起來似乎具有廣泛的全人類性,但實際上仍有著強烈的階級烙印(或許被壓迫的美國黑人最能體會到這種“普世性”)。馬克思曾經說,在資本主義社會根本不可能實現道德的全人類性,只有共產主義才能實現,“社會的瓦解,即將成為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那個歷程的終結,因為這一歷程包含著自我消滅的因素……這(即更高級的社會制度)將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但卻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8] 398。只有在一個消滅了階級壓迫的社會才能實現真正的道德,而這需要與現實緊密相連的(革命)實踐。例如,就民主而言,“民主在今天就是共產主義。任何其他的民主都只能存在于那些跟實際毫無聯系、認為原則不是靠人和環境發展起來而是靠它本身發展起來的、好空談的夢幻家的頭腦中。民主已經成了無產階級的原則,群眾的原則”[17] 664。

綜上所述,西方道德觀所宣揚的“普世倫理”實際上是將道德的全人類性抽象為脫離階級性的純粹理念,其背后隱藏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動機,并服務于西方國家的全球戰略。因此,我們要認清西方普世道德觀的本質,在承認其有一定全人類性的同時,更要看清其背后代表的階級本質。要不忘初心,堅守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周揚洋.從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J].決策與信息,2017,(6).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0]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 孔漢思,庫舍爾.全球倫理普世宣言[M].何光滬,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5]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

[1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原文引用:徐瑾,張雨晨.馬克思論道德的階級性和全人類性—— 兼論對西方普世道德觀的批判性分析,2022,(08):25-3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共產黨宣言語錄50條
思想表征與話語實踐:“典型”概念的理論史述評
關于“經濟基礎”涵義的問題
易混點||教育學中的??键c
階級存在是歷史的現實,階級是人的總體存在形式
統治階級意志論在當代中國的危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即墨市| 秦皇岛市| 梅河口市| 定远县| 万全县| 吕梁市| 水城县| 灯塔市| 巴彦淖尔市| 彭州市| 静乐县| 新平| 高陵县| 平度市| 嘉鱼县| 洪泽县| 从化市| 黄大仙区| 永丰县| 习水县| 岐山县| 宜君县| 马龙县| 巴马| 抚宁县| 双辽市| 太仆寺旗| 古田县| 紫金县| 安多县| 滦平县| 阿拉尔市| 宁河县| 阿巴嘎旗| 金秀| 罗平县| 博爱县| 马山县| 汶川县| 廉江市| 泸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