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清自己?結一場婚就知道了。
張靚穎的“癮”是馮珂,是帶有“被管控”,有安全感的父愛。
我曾和一位姐姐聊天,她的“癮”是陷入一場不被愛的婚姻里面。
前段時間很受關注的日本電視劇《賢者之愛》女主百合的“癮”是搶奪別人的父親,別人的情人,總之就是別人的男人。
平凡如我等小百姓的故事永遠不會被聚焦到鎂光燈下,但是不代表我們沒有”癮“。
聊聊會痛的癮。它還有個名詞叫”心理黑洞“,心理學可以叫它“潛意識”。
只有在愛情里面,我們會尋求真正的自己以及最大的幸福感,這個時候,關系就像一面明鏡,能夠清楚的照見自己。
不少的人在感慨:憑什么她比我丑卻嫁得比我好,憑什么她不如我卻嫁了我喜歡的男人。憑什么?憑她有一顆比你更確信自己值得擁有的心。
表意識里,我們都希望自己找個如意郎君,有一段美滿的婚姻,事實是有人如意有人不如意,因為最終的結果不由表意識決定,它是潛意識帶來的。而潛意識終究要在真實生活中驗證的,婚姻就是最大的檢驗場,你有過什么傷,內心深處怎么看自己,對人生最真最大的期待.......所有的酸甜苦辣五味雜陳都會浮現上來。很大程度上,你選擇對象的層次就是你心里自己所在的層次,相互匹配,絕對如你所愿。那些一邊罵著瞎了眼一邊過著日子的人,不要再埋怨了。
因為上癮,所以離不開,離開意味著一個熟悉的自己死去,這份恐懼接近于死亡,所以大部分的人寧愿與痛為伍,也賴著不走,又或者離開后依舊重復著相同的劇情。
現在的我,特別渴望大把大把的錢和愛砸向我,深吸一口氣,真的是這樣嗎?真的。
能夠表里一致擁有這個渴望用了我好多好多個春秋歲月。我生命中最重的“癮”曾是不能被愛,不能有很多錢,特別是不能用男人的錢。這個癮來自我童年的劇本,記憶中,我父親只給我買過一樣東西,一條絨褲,很便宜的那種,因為我穿上后蹲下時褲襠爛了。我想吃蘋果,爸爸覺得貴就不會給我買,說多了就會選擇一樣很廉價的我壓根就不喜歡吃的水果替代。就這樣,我對父親再無期待和要求。
我想很多人都看過賴佩霞的那個視頻:媽媽一邊說愛一邊對孩子吼,面目猙獰。這個情境我太熟悉了,我的父母基本上不會用親密的方式來表達愛,她們表達愛的方式是呵斥、掌控。我在和父母的關系里,投射了一個不好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內在孩子:不被愛的,不配得到愛。況且,我還有一個長期不快樂的母親,我想你們對一句話都很熟悉:如果你的媽媽不快樂,你敢快樂嗎?不敢,因為快樂意味著對媽媽的背叛。
插入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孩子送到醫院接受心理治療,一次她媽來看她,正好心理醫生在走廊上目睹了經過。媽媽邊走邊對走廊那頭的孩子說:聽說你在醫院表現得不錯,很好啊,我也很想你的。孩子開心的走向媽媽,伸出手想要去擁抱媽媽,兩母女快接近時,媽媽卻不自然的往后退了一步,女孩伸出去的手霎時僵住。媽媽走后,女孩三天三夜沒有吃飯,用頭撞墻。女孩心里有嚴重的沖突:媽媽到底愛不愛我,為什么你說的和做的不一樣呢,你到底愛不愛我?
透過這個例子,或許能讓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人有一點認知。
由原生家庭進入到婚戀,我一直在重復體驗“不被愛,不配得”,可是我們愿意承認這些嗎?
不愿意,我們痛并快樂著生活,痛是因為你一定會在很多時候真切地體驗到不被愛的感受。快樂是因為這些情境是多么的熟悉,我樂在其中,于是會給各種解釋來合理化戀人的言行和當下的生活,因為從小我就是這樣存在著啊,太熟悉這個情境了,離開意味著一個熟悉的小我的消失,其恐懼接近死亡,如果不是痛徹心扉,誰會愿意去面對這個真相呢?
我寫過這樣一段信息:謝謝你,我明白了我必然遇到你,你是被派來讓我看到潛意識的自己:不能花別人的錢,不能得到愛。這是我潛意識的聲音,它一直操控我的人生。我有想過:假如有一個人給我很多愛,很多錢我會怎么反應,答案是:我會逃跑。這太陌生了,這和內在小我想要的不一致,得到意味著小我的死亡,這太恐懼。
自此覺醒。
因為這一次對話,不但讓我看清楚了自己,還順帶治好了很多很多年的偏頭疼。
他依舊從容淡定地回應我,給我建議,很好的建議。聊天是在晚上進行的,第二天起來,我頭疼得厲害。睡覺時是最接近潛意識的,我明白我在睡覺期間和自己進行了一番對話,內容是這樣的:他愛你,他不愛你,他愛你,他不愛你。兩個聲音從兩個方向拉扯著我,頭疼不止。
我是有心理學基礎的呀,第二天早上我很快意識到這是我內心和父母的沖突,一方面我感受到的父母給予的不是愛,一方面我告訴自己父母是愛我的。這兩個聲音常常拉扯著我,頭疼不已。當我看到了它,明白了,頭疼便自行消失了,以往,我會疼一天甚至更久啊。這是多么好多么徹底的療愈啊。
我想,無論是身心靈的哪種修行,其結果都是導向身心和諧。禪坐、太極、瑜伽,當然這都是非常好的輔助的修行。我篤定心理學是必不可少的基礎,因為,只有心理學還原真相,它不避開黑洞和傷痛,其它的大部分的學習只導向陽光、正能量,越是接近太陽的地方,陰影也會拉得越長啊,你如何處理你的陰影部分呢?
愛情,是最好的修行,沒有人無緣無故的走入你的生活,那些來到你身邊的人,都恰逢其時。
親密關系之《原生家庭和童年》——致敬弗洛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