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1855~1939),字卜五,號菊人,亦作鞠人,一作菊存,又號東海、弢齋,別號水竹邨人,別署水竹、石門山人,天津人。光緒十二年(1986)進士,內閣大臣。北洋時期為大總統。辭去總統職務后,多次拒絕日本人的誘導,不為日本人做事。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說,還研習書法,工于山水松竹,被稱為“文治總統”。
釋文:入峽喜巉巖,出峽愛平曠。吾心淡無累,遇境即安暢。東西徑千里,勝處頗屢訪。幽尋遠無厭,高絕每先上。前詩尚遺略,不錄久恐忘。憶従巫廟回,中路寒泉漲。汲歸真可愛,翠碧光滿盎。忽驚巫峽尾,巖腹有穿壙。仰見天蒼蒼,石室開南向。宣尼古廟宇,叢木作幃帳。鐵楯橫半空,俯瞰不計丈。古人誰架構,下有不測浪。石竇見天囷,瓦棺悲古葬。
款識:蘇詩。徐世昌。
鈐?。盒焓啦?、菊人
徐世昌六歲開始學習畫山水,尤其喜歡繪制扇面,造詣甚。且是每次作畫后自己題詩,不輕易送人。所以他的繪畫真跡少于書法遺跡。代表作《晴風露月四竹圖》極為出名,人稱:“畫中晴竹,振雨露聲;風竹搖曳飄灑,露竹沐甘浸潤;月竹清漪宜人,為竹作中之精品。”他的松竹梅菊四君子畫,在民國畫壇聲譽頗高。
徐世昌他出身翰林,博學多才,文章詩詞書畫皆精,傳統文化造諧很深。隱居后,在北京班大人胡同設立“徐東海編書處”,歷時年,編《清儒學案》208卷,并創作詩詞5000余首,楹聯一萬余對,多為質量上乘之作。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徐世昌開始關心政治,靜觀時局的發展。1934年徐世昌過80歲大壽。他把親筆寫了幾百幅對聯,送給前來祝壽的嘉賓,以表謝意。
徐世昌對日寇一貫深惡痛絕,七七事變后,天津淪陷于日寇之手。作為政治家,徐世昌雖然寓居津門,但對亡國滅種的局面也是憂心忡忡。他一再對身邊的人或者來訪的人說:“大敵當前,國內應團結協作,一致對外,方可挽救民族危機?!?/span>具有愛國之心。
徐世昌的書法多為行、草體。他草書多臨書譜。行楷書取法蘇東坡,在他的作品中不少是蘇東坡的筆法,或者是蘇東坡的釋文等。在天津有其很多墨跡。如天津老字號“正興德茶莊”、“成興茶莊”、“直隸書局”等匾額均出自他的手筆。1919至1926年,徐世昌將其書法作品匯集成《水竹邨人臨帖》3冊、《石門山臨圖帖》1冊,刊印發行。他的書法大宗為對聯,其余為條幅、冊頁之類。
此作作品是行書節錄蘇軾詩詞《出峽》四屏。筆法與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如出一轍,筆墨老健,結字極緊,多取扁勢,且左低右高、左舒右蹙,呈傾斜狀。書法字形的大小變化較大,反差強烈。小者如:出、上、不、半、古等。大者如:巖、壓、廟、驚等,相差幾倍。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字態百出,有飄逸之感。此作品脫離開了館閣體的約束,應為徐世昌晚年之作。
近代著名書法家,金石篆刻家 王福庵 1940年隸書節左思《詠史》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