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運動范圍的觸診
當我們對脊柱的運動作分析時,一般總是以脊柱的某一部分或整個脊柱甚至把脊柱和骨盆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脊柱的運動包括屈、伸、側屈和旋轉。
環樞椎和骨盆是整個脊柱力的主導和地基
脊柱腰部曲屈可達60o,伸為35o,整個胸腰部分曲屈可達105o,伸為60o,頸部曲屈為40o,伸為75o。整個脊柱曲屈幅度為110o,伸為140o。前屈運動是由腹肌和腰大肌作用的,但當脊柱作進一步前屈時則是由軀干肌本身的重量完成的,而且隨著阻力矩的增加,背伸肌的活動逐漸增加,此時髖關節的后面肌群控制著骨盆的前傾。當脊柱完全處于曲屈位時,此時由于后面的韌帶拉緊以維持平衡。因為在正常位,這些韌帶是松弛的,后來隨著脊柱前屈而增加了它們的緊張程度。從脊柱前屈恢復到直立姿勢,首先是骨盆后傾,然后是脊柱后伸。參與脊柱后伸運動的肌肉是以向心工作的形式完成的,而且這些肌肉的活動比它們在脊柱前屈時所作的離心工作顯的強烈。當脊柱從直立位置后伸,軀干伸肌的活動是積極的,但進一步后伸,則伸肌活動減弱,而腹肌積極活動以控制并調節后伸運動。在極度或克服阻力后伸時,伸肌又需要積極活動。
完整的離心運動和向心運動是脊柱基本協調功能
脊柱側屈運動發生在額狀面,脊柱腰段側屈可達20o,頸部為30o~45o。整個脊柱側屈的幅度為75o~85o。胸腰段的活動幅度雖小,但在軀干側屈時兩者配合后可使幅度顯著增加并使之居主導地位。軀干側屈開始時要與運動方向同側的屈肌和伸肌共同收縮,但當重力作用完成進一步側屈時,則需要對側的屈、伸肌收縮以控制和調節運動的速度。脊柱回旋發生在水平面。脊柱腰段回旋幅度很小,僅有5o,胸部幅度較大為35o,頸部則更大可達45o~50o,寰椎甚至可達90o。整個脊柱回旋的幅度可達或超過90o。回旋始終是和脊柱胸段的側屈結合在一起的,在這一結合的運動中,胸部上段更為明顯。回旋和側屈的結合同樣存在于脊柱腰段。產生回旋的肌肉,在腹側為:與運動方向同側的腹內斜肌,對側的腹外斜肌。在背側為:同側的豎脊肌尤其是屬于該肌的髂肋肌和對側的橫突脊肌。
每一個動作都是由屈肌伸肌相互制約協作完成的
腰骶部疼痛性疾病在臨床發病率較高,素有患者腰痛醫生頭痛之說。雖然現在各種現代檢查手段日益完善,各種腰痛疾病的診斷更加清楚明確,但腰部觸診的臨床地位仍然沒有絲毫減弱。而且在某些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占有決定性意義。所以應該強調指出,重視腰骶部的力學檢查,把它作為一項重要的臨床基本功進行訓練。
腰部外形的觸診 畸形
肌肉發達的成年人腰背肌輪廓清晰,左右對稱。某些脊柱疾病可以引起腰背肌尤其是骶棘肌的輪廓改變。如腰椎有疼痛性疾病時,骶棘肌持續性痙攣而高突。有些腰椎側凸患者,其側凸一方的骶棘肌也突起。強直性脊柱炎晚期,骶棘肌可萎縮。在腹外斜肌和背闊肌的邊緣,以及髂嵴三者之間形成的三角區域叫腰三角。此處如出現寒性膿腫或竇道,是腰椎結核的重要診斷依據。腰部如有叢毛(Faun叢毛)和脂肪包塊是脊柱裂的重要線索。如腰背部發現有較多的皮垂和牛奶咖啡斑則提示神經纖維瘤病。腰背中線處的胎斑或葡萄酒樣深紅色斑,也常提示脊柱裂
骨盆引起的腰椎側彎胸椎代償側彎極其普遍
背面觸診:在背面觸診脊柱,各椎體棘突應在同一條垂線上。腰背部的多種疾病可以造成脊柱的側彎畸形。根據其原因亦可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兩大類:功能性者,其側彎畸形,可以隨意糾正,如姿勢不良,一側下肢短縮,一側腰背肌疼痛性痙攣引起側彎。器質性者指椎骨、韌帶、肌肉等組織發生了器質性的病理變化,故其側彎不能隨意糾正。引起脊柱側彎畸形最常見的疾病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原發性脊柱側凸。約占脊柱側彎的80%一90%。另外,先天性半椎體,嬰兒癱,大腦癱,神經纖維瘤病等亦可引起器質性的脊柱側彎。
上下椎體的棘突,橫突,椎板在手指觸診時有無“隆起”
脊柱定位 腰背部體表骨性標志:頸7棘突:囑患者低頭,在頸胸交接處,看到的明顯突起即為頸7棘突。胸ll棘突:沿十二肋向中線觸診,終點處即為胸11棘突。腰5棘突:髂嵴最高點連線(于腰4~5間隙)下一個棘突,或從骶骨向上摸到的第一個完整較大的棘突即為腰5棘突。這三個棘突容易摸到,定位準確,常依此推算其它椎骨的序數。上位胸椎一般先找頸7棘突。胸腰段先找胸11棘突。下位腰椎先找腰5棘突(臨床上習慣于從髂嵴連線定L4、5間隙)。另外還有一些骨性標志可幫助胸腰椎定位。如肩胛岡平胸3棘突,肩胛下角平胸7棘突(雙臂自然下垂時),胸骨角平胸4椎體,胸骨體與劍突交接處平胸9椎體,肋弓的最低點(11肋尖)平腰2椎體。腰3橫突較長,瘦弱者也可觸及。上述標志有的不衡定,有的不易測量,有的不太好摸,故定位欠準確,只能作大體估計。肥胖者的脊柱畸形,望診不易發現,通過每一個棘突觸診,畫一連線,可發現輕度的側彎、后凸腰椎變直等畸形。但應注意腰椎棘突有50%的人可有輕度的偏歪,不能單憑此點斷定為異常,還應結合其他臨床表現加以判斷。兩棘突間如呈階梯狀,提示有脊柱滑脫或脫位。如在腰骶間發現棘突缺如則提示脊柱裂。
骨性標志.骨性定位觸診和X光片相結合在做出判斷
腰部臨床觸診壓痛點在腰背部的切診過程中,尋找痛點是重要的檢查項目。因為疼痛之處常常就是病變之所在。棘突壓痛:輕壓出現淺表疼痛多為棘上韌帶炎。重壓出現深處疼痛,提示有骨性病變。棘間壓痛:輕壓痛,棘上韌帶炎;重壓痛,提示為棘間韌帶損傷。棘突旁壓痛:無明顯放射者提示椎間小關節紊亂綜合征。向下肢放射者,多為腰間椎盤脫出癥。腰骶間壓痛:輕壓痛提示棘上韌帶炎,重壓痛提示腰骶關節損傷。腰3橫突尖部壓痛:提示腰3橫突綜合征,正常者重壓腰3橫突尖部也會有輕度的脹痛不適感,應注意比較兩側疼痛的程度和性質。腰背肌壓痛:壓痛范圍局限者提示局部軟組織損傷。范圍廣泛者則提示為腰背肌筋膜炎或腰肌勞損。肋脊角壓痛:提示腎臟疾病。
影像上明確的突出并不總是一定有癥狀,主訴病史不可忽視
叩擊痛有的深部組織病變沒有壓痛,但可出現叩擊痛。如在脊柱上出現叩擊痛常提示椎體疾病,如結核、腫瘤等。腰骶部叩擊痛并向下肢放射者多為腰間盤脫出。脊肋角叩擊痛,提示腎臟疾病。
肌肉痙攣是腰背部痛性疾病的一種保護性“靜力活動”,易在腰部出現,多為一側。如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脫出等,常出現一側的骶棘肌痙攣。同時多伴有脊柱側彎,生理弧度減小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