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過《三國演義》,在其中作為智慧的代表便是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其實《三國演義》中有一個頗為令人遺憾的事情,便是鳳雛龐統早逝,又與諸葛亮是同一陣營,未能出現臥龍與鳳雛一決天下的競爭,否則不失為戰爭史之上一大快事。
其實在后世的魏晉時代也有如此一對兒類似臥龍鳳雛般的謀士,只是因為那個時代屬性更為特殊,對于他們兩個人的宣傳漸少,因此這兩位謀士的名聲并沒有臥龍鳳雛顯赫。但是黃沙終究無法掩蓋真金的光彩,剝離歷史的塵霧,重回魏晉,他們的光芒依舊照亮了那個時代。這兩位著名的謀士便是王猛與謝安,他們兩個人締造的成就甚至比起臥龍鳳雛更為巨大。
這一切都要與那個風云際變的時代說起:
西晉時期,胡人不斷內遷,當時有識之士江統鑒于當時游牧民族大量內遷雜居,后齊萬年等在邊關作亂的情況,提出《徙戎論》,卻未能受到相應的重視,當時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渭水流域,對西晉首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
在晉惠帝八王之亂以后,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退,“華夏大傷”。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于是中原大亂,在百余年間先后由胡人及漢人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政權,史稱“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也是人類發展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之一。由于胡人的殘暴統治,當時北方漢人幾乎滅族,屠殺之下,近乎2000萬的北方漢人被殺的僅剩下不到300多萬,北方成為赤地千里的焦土。白骨遍地,田地荒蕪。
漢人避難從黃河流域大規模進入長江流域,在長江下游江南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晉紀》、《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編《晉書》《王導傳》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這就是說,南遷的人超過了半數。留在北方的漢人紛紛建立塢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無煙爨之氣,華夏無冠帶之人”這也是中國第一次亡國滅種危機。
東晉建立時,中原已淪喪于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民族英雄冉閔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恢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東晉與五胡的戰爭,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
亂世之中最有人才顯示,謝安與王猛就在這個時代登場,有意思的是他們兩個人雖分屬兩個不同的陣營,卻都與一個人的關系密切:桓溫。
關中良相唯王猛——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像)
王猛,字景略,東晉北海郡劇縣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前秦官至丞相,輔佐苻堅掃平群雄,統一北方,被稱作“功蓋諸葛第一人”。
王猛出生時,后趙已席卷中原,兵鋒南向,與東晉夾淮水對峙。繼石勒稱帝的石虎窮兵黷武、嗜殺成性,后趙國無寧日,民不聊生。
王猛年幼時家貧如洗,為了糊口,他年紀輕輕,便以販賣畚箕為業。王猛本人英俊魁偉、雄姿勃勃,為人謹嚴莊重,深沉剛毅,胸懷大志,氣度非凡。他不屑于同塵垢秕糠打交道,因而經常遭到那些淺薄浮華子弟的白眼和恥笑。王猛卻悠然自得,我行我素。東晉永和十,東晉荊州鎮將桓溫北伐,擊敗苻健,駐軍灞上,關中父老爭以牛酒迎勞,男女夾路聚觀。
王猛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桓溫請王猛談談對時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捫虱,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桓溫稱奇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級官職都護,邀其南下東晉,王猛婉拒,繼續隱居讀書。
壽光二年,前秦苻堅自立為大秦天王,改元永興,以王猛為中書侍郎,職掌軍國機密。在苻堅的信任下,王猛上臺之后雷厲風行,下車伊始,便明法嚴刑,禁暴鋤奸。全力打擊前秦氏族貴族,國內法治牢固,國家逐漸趨于平衡。王猛全面徹查害民亂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氣,無所顧忌,彈指之間即將橫行不法的權貴二十多人鏟除干凈。“
于是,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令行禁止。王猛隨即下令挑選得力官員巡察四方及戎夷地區,查處地方官長刑罰失當和虐害百姓等劣行,整頓地方各級統治機構,有效地提高了秦國各級官僚的智能素質,“才盡其用、官稱其職”的新局面日益形成;社會風氣和社會治安也為之一變,賄賂請托、恣意妄舉的腐敗現象逐漸消滅,而養廉知恥、勸業競學之風日盛。北方大治,前秦國富民強,隨即成為北方各政權中,極為強大的一個。為實現王猛的愿望是統一北方,為將來統一全國打好基礎。
苻堅雄心勃勃,志在“混一六合,以濟蒼生”。他們的策略是:穩定西北,使無后顧之憂;爭鋒東南,以圖大業。
建元五年,桓溫伐燕。七月,燕主慕容瑋派人求救于秦,答應割虎牢以西之地給秦。王猛暗地向苻堅獻策:先出兵與燕共退晉軍,然后乘燕衰頹而取之,是為“先救后取”之計。同年九月,燕、秦聯軍大敗晉兵,殺敵四萬余人。事后,燕毀約不割地給秦,使秦找到了伐燕的借口。十二月,王猛統兵三萬伐燕;翌年正月,秦軍占領前燕西部重鎮洛陽,建元六年王猛統領戰士六萬人活捉燕南安王慕容越,所過郡縣無不望風而降。占奪了晉陽全城。前燕不久投降。前秦基本統一北方。
前秦建元九年至建元十年,秦定巴蜀及其以南地區。到王猛死前,秦已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前涼與代雖然保有一隅之地,但已臣服于秦),十分天下,秦居其七,東南地區的晉政權已感到巨大的壓力,無人再敢北伐。
王猛如同諸葛亮一般的聰慧,但是他也犯了諸葛亮一樣的錯誤:太過親力親為。以至于王猛死后,手下幕僚無人能承擔起他的位置,結果也必然是慘烈的。北方的統一如同是王猛用膠水強制粘好的碎片,這個統一在多民族之下根本是不牢靠的。
而苻堅在連串的勝利背后逐漸被自己的偉大沖昏了頭腦,尤其認為天下太平,故而有了婦人之仁,埋下了懷柔邀名的敗筆,建元十一年,王猛病重,死前勸告苻堅說:“晉朝雖然僻處江南,但為華夏正統,而且上下安和。況且謝安還在,臣死之后,陛下千萬不可圖滅晉朝。鮮卑、西羌降伏貴族賊心不死,是我國的仇敵,遲早要成為禍害,應逐漸鏟除他們,以利于國家。
苻堅卻沒有聽王猛的遺言,建元十九年,不顧群臣的普遍反對,悍然調集九十余萬大軍進攻東晉,結果在淝水之戰中一敗涂地。而王猛叮囑再三要苻堅除掉的鮮卑、羌族上層陰謀分子,如慕容垂、慕容沖、姚萇之流,便乘機舉兵造反,紛紛割據自立,把前秦的一統江山攪得七零八落。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堅被姚萇殺害。死之前,苻堅曾嚎啕大哭:悔不聽王景略之言,乃至白虜猖狂至此。
王猛寥寥數句遺言卻對于天下大勢分析的如此透徹,都關系到前秦國家的興衰存亡,可謂一言九鼎,勝過千言萬語。王猛因為其獨特的地位也被視為魏晉時代第一政治家,王猛的很多政策影響了后世,前秦短暫的統一卻為日后北魏統一奠定了基礎,可見,王猛之功不下諸葛孔明也。
那么那個令王猛死前都忌憚的謝安,又是何人呢?
天下蒼生望謝安——東晉之中流砥柱
(謝安像)
唐代第一的詩人李白曾經坦言,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謝安。
謝安何許人也?
這要從晉朝的政治說起,東漢末年,黨錮之禍后,儒家日漸衰落,曹魏時玄學興起,各地地方士族逐漸崛起,成為影響中央集權的地方豪強實力,也成為當時政治的核心團體。他們甚至實現了對于皇權的分流,形成貴族元老制的政治形式,這種體制叫做九品中正制,此時江南被王,謝這些大家族所控制,由于永嘉南渡時,江南世家大族地位作用越發強大,因此成為南朝政治的核心,南朝門閥制度森嚴,朝政由這些大族的有才之士繼承,謝安便是謝氏一族的精英。
謝安出身于名門世家,其父謝裒,官至太常。謝安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工于行書。因此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并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故而一直隱居深山不出。謝安與王羲之關系最好,一直在會稽山隱居不出,出行之時又喜歡攜帶歌妓玩樂,因此獲得了一個風流之士的名聲。
謝安此后與桓溫關系交好,升平四年,謝安應征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桓溫對于謝安十分器重,并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王猛的影子。
但是桓溫野心也很大,他妄圖篡晉自立,這一點他曾多次試探謝安,謝安一再阻撓他稱帝的野心,令桓溫氣憤異常,寧康元年屯兵于建康,又要入京朝見孝武帝司馬曜,意圖政變。當時,建康城里人心浮動,有人說桓溫要殺王坦之、謝安,晉室的天下要轉落他人之手。王坦之非常害怕,謝安卻神色不變,說:“晉祚存亡,在此一行。”桓由于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了姑孰。時孝武帝年幼力弱,在外又有強臣,謝安與王坦之竭盡忠誠輔佐護衛,最終使晉室得以安穩。
桓溫死后兩個月,謝安升任尚書仆射,總領吏部事務,加后將軍,執掌朝政。謝安穩重為本的治國方式,安撫了江南各族,達到了“荊揚相衡,則天下平”的目的,共同對付北方的前秦政權。謝安心存仁義,輔助朝廷,勸導百官,即使是會稽王司馬道子也依賴于謝安的輔助調和。當時前秦侵犯邊境,告急文書頻頻傳來,梁、益等州先后失陷。他面對危機,鎮定自若,作長久打算,以寬仁安定內外。廣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計小過,專心國事,恩威流布廣遠。
太元二年七月,朝廷加謝安為司徒,謝安任用侄子謝玄,挑選精兵良將訓練了赫赫有名的北府兵,為日后擊敗苻堅的前秦軍,做了準備。
東晉太元八年,苻堅率領著號稱百萬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統一天下。當時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謝安依舊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并派謝石、謝玄、謝琰和桓伊等率兵八萬前去抵御。謝安神情泰然,毫無懼色,駕車去山中別墅,與親朋好友聚會,然后與好友張玄坐下來下圍棋。謝安平常棋藝不及張玄,這一天張玄心慌,反而敗給了謝安。謝安鎮定自若,洞察全局,早就料定了這場戰爭的勝敗。王猛已逝,天下不復再有對手。
十一月,謝玄遣劉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襲,取得洛澗大捷。十二月,雙方決戰淝水,謝玄、謝琰和桓伊率領晉軍七萬戰勝了苻堅和苻融所統率的前秦十五萬大軍,并陣斬苻融。淝水之戰以晉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便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憋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么,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了棋,客人告辭以后,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屐齒都碰斷了。淝水之戰的勝利,使謝安的聲望達到了頂點。以總統諸軍之功,進拜太保。
太元九年八月,謝安裹挾淝水兵威,起兵北伐。東路的謝玄率領北府兵自廣陵北上,一路收復了兗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則出兵攻克了魯陽和洛陽,并收復了梁州和益州。至此,淝水之戰前秦、東晉以淮河-漢水-長江一線為界的局面改成了以黃河為界,整個黃河以南地區重新歸入了東晉的版圖。此戰也強化了北府軍的強大戰斗力,但也為日后北府軍軍閥化埋下了隱患,太元十年,謝安交權后病逝。
對于謝安,歷史上有很多的評價,但是因為他的出身離不開謝家的大族地位,因此謝安的功名也被隱遁,就成就而言遠不如王猛,但是謝安并不是個無能的繡花枕頭,謝安執政不以法勝而以德勝,這與當時東晉崇好佛道的屬性是分不開的,但謝安留下了一個穩定的東晉,也留下了強大的北府軍作為光復北方的精銳。謝安時候不久,東晉王朝被劉裕建立的劉宋取代,而劉宋就是起自北府軍,劉裕隨即展開的北伐,甚至奪下了長安,打成了南方漢人最威風的時刻。
對于謝安,無需用臥龍鳳雛這樣的評價,也許一首李白的詩作最能充分的評價他的功績了:“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文/煮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