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吳蜀夷陵之戰時的斗智斗勇!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稱帝僅三個月的劉備率領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興師伐吳。根據《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裴注引《傅子》的記載,加上吳國學者張儼在其著作《默記》中提到了戰后蜀漢“戰士不滿五萬”說法,可以推測出劉備至少集結了八萬士兵,這也是蜀漢所能動員士兵數量的極限了。
面對劉備的復仇大軍,孫權還是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的,在奪取荊州后首先將于禁等人全部放回,而后又向魏國屈膝稱臣,以避免日后的兩線作戰。蜀軍來犯后,孫權立刻遣使求和,諸葛瑾也寫信曉以大義,但都被盛怒的劉備加以拒絕。很快蜀漢軍隊的先鋒擊破吳將李異攻占邊境要地巫縣,而后繼續推進至巫峽境內,一路之上設置軍營數十座,連綿數百里。孫權則正式任命陸遜為大都督,授予象征最高統帥身份的符節,命陸遜統領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將領,率兵五萬人,迎擊蜀軍。而綜合《陸遜傳》及其他相關人物的傳記可以得知,蜀漢軍隊的大都督為馮習,先鋒將軍為張南,水軍統領為吳班、陳式,陸上統帥各營士兵的將領有傅彤、輔匡、向寵、廖化、趙融等人,兩軍在秭歸展開對峙。
觀吳蜀兩軍的統兵將領,可謂天壤之別。吳軍將領大都久經戰陣,更不乏韓當這樣已歷三代的宿將;而蜀漢方面,雖然關、張、黃已亡,魏延鎮守漢中,但驍勇的馬超(馬超于公元222年去世,此時尚在)、趙云尚在,具有豐富統兵經驗的李嚴、吳懿猶存,可劉備為什么要任用名不見經傳的馮習、張南呢?再者,不去集中兵力尋找戰機,相反連綿數百里扎營又作何解釋呢?
其實這兩個問題并不難理解。早在赤壁戰前曹操來犯時,就有十萬民眾舍命追隨劉備一同撤離。可見那時的劉備就已深得民心,此后蜀漢又在荊州經營十余年,必然是人心所向。此次蜀漢方面帶兵的將領中,趙融史無記載姑且不論,其余諸人里廖化是關羽舊將,荊州襄陽人;向寵,荊州襄陽人;輔匡,荊州襄陽人;傅彤,荊州義陽人;馮習,荊州南郡人;張南,荊州人。孫權背盟毀約,荊州將領必然是全軍上下同仇敵愾,加之劉備新繼大統,荊州將領也正是立功報效之時,用荊州將領去收復故土,其發揮的戰斗力、影響力絕非馬超、李嚴等外來人士可以比擬,這正是劉備的高明所在。
不過,這一優勢被陸遜幾百里的戰略性后撤抵消掉了。蜀軍求戰不得,士氣必然跌落。而吳人捍戰,想必蜀漢十分清楚的,若要攻滅吳國必須蜀魏聯合出兵,但蜀漢一直奉行“漢賊不兩立”的國策,絕不會與曹魏媾和。所以劉備才將軍隊連營百里據險而守,以待天時有變。這個“變”正是希望曹魏能夠抓住破綻適時出兵。關于這一點魏國侍中劉曄就看得十分透徹。《三國志·魏書·劉曄傳》裴注引《傅子》記載了劉曄建議曹丕出兵的話語:“今天下三分,魏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只能阻山依水有急相救,今天居然還自相殘殺,這是上天想讓他們滅亡。眼下可以興兵渡江襲擊東吳內部,蜀攻其外部,吳國不出旬月必亡。吳亡則蜀孤,就算分一半吳地給蜀國,蜀國也不能久存,何況蜀國得到的只是吳國邊角呢?”劉曄的眼光的確堪稱老辣,只是魏文帝曹丕不比其父曹操,也不及其子曹睿,僅僅是一個沒有大志的守成之君,放棄了這個一統天下的絕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