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這樣講呢?我們看一下衛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是個怎樣的狀態。
衛國,在周朝分封時,它是姬姓諸侯國,國君為侯爵。第一代國君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其他九人分別是:伯邑考、武王發、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冄季載。衛國疆域大致位于黃河以北的河南濮陽、河北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聊城西部一帶,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衛武公時一度強盛,周平王東遷時,衛武公曾出兵助周平戎。
周公旦主政時期,管叔、蔡叔作亂,周公勘定內亂,命齊、魯、燕諸侯平定夷狄之人,將原本管蔡監管的殷商之民遷到衛,立康叔封為伯,治理衛國。自此,衛國成為了諸侯國。周公旦親自寫了康誥、酒誥、梓材等治國的條陳文章,交給康叔封,讓他據此治理衛國之人。
到衛國第35代國君衛昭公時期,三晉強盛,而衛國如小侯,成為魏國的附屬。昭公六年,公子亹殺死昭公自立。
到衛國第39代國君,衛成侯的時候,公孫鞅入秦。衛成侯十六年,成侯見衛國國小勢弱,自行貶號曰“侯”。成侯二十九年,被魏惠王強行廢除君位,改立衛靈公的后代子南勁為衛侯。因為國勢不如諸侯,于是貶號為“侯”。
到衛國第41代國君衛成襄侯時,衛嗣君五年,自貶稱號為“君”,此時的衛國只剩下濮陽。
到衛國第42任國君衛懷君時,他前往魏國朝覲魏安厘王,結果被殺。魏安厘王改立自己的女婿衛元君為衛君。
衛元君十二年,秦國攻下魏國東部領土,秦國在這一帶設置東郡。秦國廢掉元君,改立衛國公室后裔衛角為衛君,把新立的衛君角遷徙到野王縣,并把濮陽合并到東郡。元君為秦人所殺。
衛君角三十三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
大家看到了,秦始皇確實沒有廢掉衛角君。可是,衛角君的衛,還是諸侯國嗎?不算是。衛國第41代國君衛成襄侯時,衛嗣君五年,自貶稱號為“君”;魏安厘王改立自己的女婿衛元君為衛君。“君”是什么?諸侯國的封臣才叫“君”,此時衛國已不能稱為是諸侯國了,只是魏國的一個封臣。這個“君”,大家并不陌生,比如武安君,馬服君,春申君等等。就拿春申君來講,他黃歇是諸侯王?肯定不是。所以,這里的衛君只是魏國的一個地位很高的貴族而已。這時的衛國也是名存實亡,只是剩下了一個被稱為“君”的貴族。
我們再來看,秦國廢掉衛元君,改立衛國公室后裔衛角為衛君,把新立的衛君角遷徙到野王縣,并把濮陽合并到東郡。這里,這個衛角君是誰封的?是秦國。衛角君與衛元君有一個相同點,有一個不同點。相同點:他倆都是周朝分封的衛國王室后裔,有公室血統;不同點是:衛元君是周天子分封的衛國的國君(降到了“君”),衛角君是秦朝滅掉周朝之后,以秦國的名義任命的“君”,相當于附屬之臣,秦國新貴族。
秦國在廢掉周朝的衛元君的時候,秦國早已滅掉了周。周滅了,周之前的衛國衛元君又被秦國廢了。那衛國是被滅了還是沒被滅呢?很顯然,被滅了。因為當初衛國是周朝分封的,可后來的衛角君是秦國分封的,此時的衛角君的角色有了“質”的轉變。他不再是周朝的封臣,而是秦朝的封臣。
大家知道,秦始皇滅六國后,采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明文規定)。因此,秦國封的這個衛君很可能是秦始皇當時的一個想法,那就是繼續使用分封制。假如繼續使用分封制,衛角君就是秦國的諸侯國衛國的國君了。為何不直接殺掉他?沒有必要,這個衛君對秦國統一造不成威脅,在緊要關頭,還有可能幫助秦國。
秦始皇統一之后,改行郡縣制,還有必要去廢掉當初自己封的那個衛君嗎?顯然沒有必要,因為衛角君新身份是秦國的封臣。秦始皇在未決定使用郡縣制的情況下,分封了一個有周朝公室血統的臣,就說秦始皇未統一嗎?這實在太過于荒唐。
再看,秦二世為何要廢掉衛角君?原因很簡單。公元前209年,也是衛角君被廢的那一年。此時的秦朝發生了什么?發生了農民起義,農民起義不到三個月,趙、齊、燕、魏等地方都有人打著恢復六國的旗號,自立為王。劉邦也是在那時候湊熱鬧起義的。秦二世怎么辦?血腥鎮壓。順手廢掉衛角君是為何?怕衛角君自己或者其他想造反的人重新打起衛國的旗號。因此,先廢掉衛角君,讓衛角君或是想利用衛角君身份的人無從利用。大家可以想想明朝的朱三太子,假朱三太子那么多,可影響力卻很大。何況衛角君真正擁有周朝公室血統,比項羽都要名正言順。秦二世不先廢掉他,那真的是腦子被驢踢了。
綜上所述,秦始皇不廢衛角君是因為衛角君是他自己分封的臣子,與周朝的諸侯國衛國,除去是王室后裔之外,已經沒有了任何聯系。秦二世廢衛角君的原因只是想減少一個潛在勁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