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伐吳之戰由于陸遜的一把火,喪師折將,使得蜀漢的實力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后人一般很難理解劉備一代梟雄怎么會干出這種事,(他的支持者,崇拜者)無不為之嘆息遺憾。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劉備的東征是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是一次極好的政治行為。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章武元年秋七月,劉備“帥諸軍伐吳”開始了他軍事生涯中最為絢麗的演出。雖然史載劉備東征是以慘敗告終,但這并不能說東征伐吳是個錯誤的決策。在劉備看來,他不得不東征,因為根本沒有選擇,即便事先已經知道了此仗必敗,東征還是不能取消,而且自己還必須親自去。這一切都得從蜀漢集團內部的構成說起:原從集團、荊州集團、益州集團。正是由于三大集團各自的小算盤,才使得劉備騎虎難下,不得不走上伐吳的道路。
夷陵之戰雙方實際兵力探討受小說《三國演義》影響,很多人都認為夷陵之戰是吳軍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但是在《資治通鑒》和《三國志》中,沒有任何蜀軍兵力大大超過吳軍的記載,連吳軍主帥陸遜多次給孫權的軍情報告中,也根本沒有提及“敵眾我寡”之類的問題。相比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中均有明確的記載或話語表明雙方兵力有較大差距。所以,實際上在夷陵之戰中劉備和陸遜的兵力是很接近的,屬于基本實力相當。吳軍方面主要由孫權所派遣由陸遜統率的抗蜀軍和原在巫山、秭歸一線的防御部隊組成;蜀軍擇友四部分軍隊組成:馮習為大都督的前軍兵團、劉備統率的中軍兵團、700里沿線的留守部隊和江州一帶的后軍接應部隊。
劉備兵敗并非因為七百里聯營劉備軍推進至夷陵時受阻,無法前進,已經進入吳境六七百里,沿途的一些險要關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你不可能不守!這是符合基本軍事常規的。并且總計50營,前線夷陵就有40營,說明都集中在前線臨敵,并沒有犯分散兵力的錯誤。
諸葛亮沒有說這不對,陸遜也沒有說這不對,吳軍將領更是說他已經守牢了,現在攻不破了。那是誰說的呢?曹丕詐說的,劉備不懂用兵啊,劉備不會打仗啊。
劉備再不會打仗,總比曹丕強。劉備這一趟打過來,每進一步,任意時候都是處于“連營”狀態,陸遜怎么不攻擊呢?可見根本不是這個原因。
諸葛亮打夷陵之戰也難免失敗其實夷陵之戰這一仗是很難打的,當時不少有識之士都很清楚:夷陵之戰怎么打都難免避免失敗的結局。首先是后勤供給的問題不好解決,蜀漢多為丘陵地貌,運糧草十分不便。這一點非常致命,諸葛亮后來的多次伐魏,皆因糧草問題無功而返;其次是東吳都督陸遜也不是吃素的,采取“持久戰”與劉備拼消耗,打亂了劉備速戰速決的計劃。第三,夷陵之戰從春天開始,雙方多有交鋒,勝負各半,僵持到了夏天,蜀漢士兵難以適應悶熱天氣,病死者很多,士氣極為低落,仗已經沒法打了。第四,悶熱天氣為陸遜“火燒連營”創造了條件。可以說,即便是諸葛亮親臨前線,夷陵之戰也不會取得勝利,最多能成功實施“戰略轉移”,退出戰場罷了。
夷陵之戰前后蜀國國力損失劉備集團在東漢末年人才大規模流動時期,積累的人才是三國中最少的,在赤壁之戰后。劉表的舊部紛紛南歸劉備。加上后來收復益州劉璋舊部,人才積累進入一個黃金時期!而此后人才凋零也非常嚴重,入川時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而后損失了關羽父子,爭奪漢中時損失了吳蘭、雷銅、任夔!隨后,法正、劉巴、馬超、黃忠先后病故!夷陵之戰張飛被殺,馬良、程畿、馮習、張南、傅肜、王甫、沙摩柯等人皆戰死,杜路、劉寧等勢逼降吳;黃權退路遭阻而降魏!在短短的幾年中,蜀國核心層面的人物除了諸葛亮,獨擋一面的大將除了魏延也幾乎損失一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