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眾所不知的真實的官渡之戰曹軍決戰防御部署。
救出白馬守軍后,曹操自將二萬兵守官渡大營。官渡位于鴻溝南岸,固若金湯。
于禁將數千人守原武,與官渡成倚角之勢,掩護洛陽等地。
夏侯惇將數千人守陳留。
李通將數千人守葉縣,監視劉表。
以上正規經制兵三四萬人。
另有臧霸等招安土匪的地方雜牌軍守徐州,向青州方向警戒。
突襲烏巢:官渡之戰決勝的關鍵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命陳琳書撰寫討曹檄文并傳檄天下,標志著袁紹與曹操間的官渡之戰正式爆發。同年二月,身為冀州牧的袁紹調動了十余萬河北精銳進軍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同時派遣大將顏良率領萬余人的先頭部隊渡過黃河,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進軍白馬,以保障主力順利渡河南向。四月,曹操為解除側翼威脅,采納了荀攸的建議,利用“聲東擊西、利誘殲敵”等手段,不僅解除了白馬之圍,而且不斷消耗和殲滅袁軍先頭部隊,連斬顏良、文丑兩員名將,極大地挫動袁軍的士氣。得勝后的曹軍主動退回事先設定好的阻擊陣地——官渡進行防御。七月,袁紹率兵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八月,袁軍主力連營而進,抵達官渡后,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與曹軍形成對壘之勢。曹操曾想利用這個以逸待勞的機會發動進攻,給初處戰地的袁軍迎頭一擊。然而,曹軍此次主動出擊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士卒傷亡很大,只得退回營壘、堅守待機。
三國時期的一個偶然事件改變了官渡之戰的進程別看袁紹對曹的作戰敗多勝少,但袁紹心里現在反而更安定了,他明白,曹操現在是真正被自己困住了,前面的八個月,恰如一個人在娘肚子里的時間,是痛苦的孕期,現在“勝利”這個嬰兒即將早產了!袁紹好似已經聽到了嬰兒第一聲響亮的啼哭。
對于曹營內部的情況,袁紹幾乎是一清二楚,因為他已經收存了大量曹營人員通過各種渠道送來的密信,曹操的軍糧將盡,而且許都的存糧也逐漸供應不上官渡所需了,只要自己再按目前的方略堅持下去,自己就能生擒快要餓斃的曹操,一想到那時的情景,袁紹不由心里一陣激動。
自己已經陣亡了幾員心愛的大將,但只能理解為必須要交的學費,誰是天生的圣人?不與曹操打幾仗,又怎知曹軍的戰力強悍?摸著石頭過河么,走點彎路是允許的。
從袁紹的角度淺談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場赫赫有名的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其重要的意義不僅在于曹操嫻熟的軍事技巧,更重要的他對于當時東漢末年整個軍閥集團的格局的作用,歷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大家正史看慣了,今天,讓我們從袁紹角度來看看這一段歷史
官渡之戰,袁紹是否有勝機
建安初年,在關東各地稱雄的人物中,勢力最大者是袁紹.他起兵討董卓時任勃海太守,乘董西遷長安之機占據冀州,當時的冀州,“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又占有并州、青州、幽州等河北四州,實力甚強。其實河北這塊寶地,袁紹早就想要了,《三國志·魏書·袁紹傳》有記載: 從事沮授說紹曰:“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