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柳先生一家三口到電影院看電影。開場后,柳先生的兒子活潑好動,幾次踢踏到了前排鄭先生的后座。柳先生發現后及時將妻子和兒子的座位調換。
當時,鄭先生隨口埋怨了幾句,等電影結束后,他再次表達不滿。雙方隨后發生口角并互毆,雙方均有不同程度受傷。
最后,柳先生得到輕微傷的鑒定結果,訴至法院要求鄭先生賠償各類費用共計近十萬元。
其實,這樣的事件并不是第一次發生,類似的“熊孩子”仍然時不時出現在公眾場合,引起各種不悅。你好好看場電影,“熊孩子”就非要大吵大鬧;你好好坐個電梯,“熊孩子”非要蹦蹦跳跳……
在看電影這件事上,當家長的首先應確定電影是否適合孩子的年齡觀看,觀影前一定要給孩子提出一些要求,如果孩子中途出現問題,應及時和孩子講明道理,打擾到他人時應及時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孩子不聽從,應及時帶孩子離開,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作為懲罰。
孩子天性雖然活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打擾到他人,或引起混亂,孩子的監護人就應該擔起管教的責任,千萬別成為助長“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長”。
很多家長都會無奈地說“我家孩子就是這么調皮搗蛋,我拿他沒辦法”。其實,應對“熊孩子”不是沒轍,家長需要找對方法和途徑,教會孩子在公眾場合應當注意的禮儀,應當遵守的規范,恰當地約束孩子的行為。
公眾場合如果是在空曠的室外,聲音可以稍大,但不可以大喊大叫;如果是在較為封閉的空間,如家里、教室、樓道、車上、電梯里、商場、電影院、餐廳等場合,一定要使用“室內音量”,只要能讓對方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即可,如果擔心說話聽不見,不妨挪到耳邊說,切忌大聲喧嘩。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腿自然區直,穩穩坐好,不要來回轉動身體,不要隨意亂擱腿、亂踢、亂踩、不停抖腿,更不可隨地坐臥,如果看到他人這樣,不能覺得好玩就跟著學,那是不文明的行為。
在外行走時,一定要“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注意自己所處環境周邊的行人和車輛,一群同學行走時也不可勾肩搭背并排走,及時讓路,才能既保證安全,又不給他人造成不便。
人流密集時,不可橫沖直撞,如果撞到或者踩到了他人,一定要真誠道歉,如果他人不小心撞到或者踩到你,也應該諒解。
①在等待開飯時,不能因為無聊而用筷子或刀叉、勺敲擊碗邊或桌子,一定要等到全部人齊了才能開動。
②夾菜盡量夾靠近自己的,如果夾不到可以請別人幫助自己。不能在菜里挑來挑去、夾起來之后就不能再放回去。
③如果他人給你夾菜,一定要表示感謝,如果自己并不想要吃某一樣或者已吃飽,可以說明“我不用了,謝謝。”
④吃飯時要閉著嘴細嚼慢咽,不要吧唧嘴,不可嬉戲打鬧,更不要和他人交談,一定要等咽完口中的食物后再說話。
去別人家做客時,不能到處亂跑,在經主人同意后才能參觀,不能坐人家的床,不許進沒人的房間。
不能隨意亂碰、亂翻、亂拿任何財物。
主人動筷子客人才能動;主人給零食或者其他東西時,一定要表示感謝。
出門時,一定要向主人打招呼,謝謝主人的招待。
牢記“請”“謝謝”“對不起”,只有先尊重他人,自己才能收獲他人的尊重。
很多孩子在公共場合,一不注意就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等,在車廂內、旅游景點、電梯內等場所,亂涂亂畫,亂蹦亂跳,類似的這些不良行為往往是模仿而來,需要盡早進行糾正。
看完上面這些規范和禮儀,很多家長也許會感嘆,我也經常和孩子說這些道理,但是他就是不聽,就是做不到,這該怎么辦?
其實,只有立場、方法不正確的家長,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家長的言傳身教比社會影響有用得多。
如果給孩子講道理不聽,那就從逆向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問問孩子如果是他人擾亂秩序影響自己學習或做其他事,破壞自己家的環境,亂動自己的東西,自己會不會不開心?
光念叨孩子沒用,必須抓落實,有時還要講究一些管理方法。
該說沒說的話,讓孩子再說一遍;該做沒做的事兒,讓孩子再做一遍,做到了的時候及時肯定和鼓勵,做不到可以給予一定懲罰,這樣才能慢慢習慣成自然。
行為需要反復訓練,千萬別怕麻煩,更別動輒打罵。
只有做到尊重孩子,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好榜樣,才能帶出真正有家教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