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潛陽的方很多,腎病科用的比較多的有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和羚羊鉤藤湯,特別是腎病合并高血壓時有機會用到,三者同中有異,應予以區別。
鎮肝熄風湯
《醫學衷中參西錄》
組成:淮牛膝30g 代赭石30g(先煎) 生龍骨15g(先煎) 生龜板15g(先煎) 白芍15g 玄參15g 天冬15g 生牡蠣15g(先煎) 川楝子6g 生麥芽6g 青蒿6g 甘草5g
功效:鎮肝熄風。
說明:本方主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甚至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目眩暈,目脹耳鳴,心中煩熱,面色如醉,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甚則眩暈顛仆,不省人事,移時始醒,偏身失用,脈弦長有力者。
方中重用牛膝,滋養肝腎,引血下行;代赭石平肝潛陽,導氣下行,二藥同為主藥。龍骨、牡蠣、龜板柔肝熄風,重鎮潛陽;玄參、天冬,白芍滋養陰液,增水涵木,均為輔藥。青蒿、川楝子清泄肝火,麥芽調暢肝氣,甘草和中益胃,均為佐使藥。諸藥相合,共奏鎮肝熄風之效。
臨床應用:從組方來看,本方以重鎮潛降為主,滋陰潛陽為輔。腎性高血壓,辨證為肝陽上亢,水不涵木者較為適用。
天麻鉤藤飲
《雜病證治新義》
組成:天麻10g 鉤藤15g 桑寄生24g 石決明24g(先煎) 山梔子10g 黃芩10g 川牛膝12g 杜仲10g 益母草12g 夜交藤15g 茯苓15g
功效:平肝熄風,滋陰清熱。
說明:本方主治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震顫、失眠,甚或半身不遂,舌紅,脈弦數等癥。
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是為主藥;輔以石決明潛陽,梔子、黃芩清熱,牛膝、杜仲、寄生滋養肝腎;益母草活血清肝熱,夜交藤養肝安心神,茯苓寧心滲脾濕,皆為佐使。諸藥合用,共成滋陰清熱,平肝熄風之劑。
臨床應用:腎性高血壓,屬肝腎陰虧有熱,下焦有濕,陰虛陽亢者可用此方治療。
本方與鎮肝熄風湯相比,清熱之力較強,潛鎮之力不足,兼有寧心、滲濕作用,故對慢性腎炎高血壓兼有濕熱濁阻者效果較好。
羚羊鉤藤湯
《通俗傷寒論》
組成:羚羊角2~3g(先煎) 鉤藤10g(后下) 桑葉6g 川貝母12g 竹茹15g 生地黃15g 菊花10g 白芍10g 茯神10g 甘草3g
功效:平肝熄風,清熱止痙。
說明:本方主治肝經熱盛,熱極動風所致的高熱不退,煩悶躁擾,手足抽搐,甚至神昏,發為痙厥等癥。
方中羚羊角、鉤藤清熱涼肝,熄風止痙,為主藥;桑葉、菊花平肝清熱,白芍、地黃增液舒筋,共為輔藥;貝母、竹茹清化熱痰,茯神寧心安神,是為佐藥;甘草,合白芍化陰柔肝,兼以調和諸藥,是為使藥。
臨床應用:本方以羚羊角為主,重在清肝熱。腎病陰虧,復感外邪,化熱入里,引動肝風,癥見神昏、煩躁、身熱抽搐者可用本方治療;腎性高血壓,腎陰不足,肝熱較重者可以本方為主,化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