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是一種常見病。春天來臨,外出踏青,涼風習習,清爽之余,開車開窗吹風、晚間睡覺臨風,或貪戀草坪青青,軟軟躺在舒適的草坪上,享受暖暖春風,結果就出現了口眼歪斜,眼不能閉。這就是面癱了。
我們平時所講的面癱和中風是兩碼事。一般所說的面癱,是指周圍性面癱,是由于面神經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的炎癥,使其支配的肌肉不能收縮出現的癥狀。面神經炎俗稱面神經麻痹(即面神經癱瘓)、“歪嘴巴”、“吊線風”。出現面神經麻痹后,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一般癥狀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連最基本的抬眉、閉眼、鼓嘴等動作都無法完成。它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不受年齡限制,任何年齡和性別的人都可能出現。
周圍性面神經炎的常見病因為:1.病毒感。多由潛伏在面神經感覺神經節病毒被激活引起。2.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3.自身免疫反應例如吉蘭巴雷綜合癥,這種情況多為雙側同時出現的面癱。4.腫瘤壓迫面神經。5.外傷等導致的面神經損傷。6.藥物或毒物以及酒精中毒導致的中毒性周圍神經損害。7.代謝障礙,如糖尿病、維生素缺乏等并發的周圍神經病。8.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
面神經炎多表現為病變一側的面部表情肌癱瘓,出現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眼瞼不能閉合,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齒動作時,口角下墜及面部歪斜更為明顯。病變得一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眼、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滯留于病變一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下垂的口角不自主流口水。有些患者出現舌頭前2/3味覺不靈敏。多數患者常常伴有耳垂后方凹陷處的疼痛不適感。
面癱的治療,目前認為最佳的是在發病的前一周之內使用激素治療,并逐漸減量緩慢停藥。一般成人可使用醋酸潑尼松30mg一天一次口服治療,每用5天減量5mg,直至減完。同時可服用甲鈷胺等神經營養藥物、并應用地巴唑一次10mg一天三次口服改善局部循環治療。配合針灸和按摩治療,面癱的恢復概率更高。有研究表明,單純使用激素治療可以使80%左右的患者獲得痊愈,而使用激素與針灸按摩治療,可以使痊愈率提高到95%左右。
按摩治療可以去醫院找專科醫生進行,也可以自己通過簡單的按摩操作達到治療的目的。每天2-3次,每次約10分鐘左右的自我按摩,同樣效果顯著。
常用的按摩方法如下:
1.準備。取臥床位者枕好;若坐位。患者思想集中排除雜念。按摩前先做熱敷或中藥煎湯(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浸濕毛巾熱敷,效果更好。謹防藥液誤入眼內。
2.輪刮前額。以雙手拇指輕放在雙側太陽穴處,雙手食指屈曲,以第二指節側面皮膚自額部正中向兩側輕刮額部各36次。
3.輪刮眼瞼。以雙手拇指輕放在雙側太陽穴處,雙手食指屈曲,以第二指節側面皮膚,分別從眼內眥沿眼眶上方眉棱骨向外輕刮上眼瞼部,之后從眼內眥鼻根部沿下眶下方眶骨向外輕刮下眼瞼,上下眼瞼各進行36次,然后輕揉眼皮36轉。
4.指擦鼻翼。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香穴36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鐘(迎香穴在鼻翼旁開0.5公分)。指端按壓由輕漸重。
5.點捻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按揉36次。
6.掌揉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 5公分),往返36次。
7.按揉風池穴。雙手拇指指腹放在雙側風池穴上,其余四指輕放在后枕部,拇指輕輕用力按壓風池穴,并環揉風池穴(左手順時針右手逆時針進行)36遍。
8.按揉翳風穴。雙手拇指指腹放在雙側耳垂后方翳風穴上,其余四指輕放在雙側耳廓周圍,拇指輕輕用力按壓翳風穴,并環揉翳風穴(左手順時針右手逆時針進行)36遍。
9.干洗臉6-9遍結束按摩操作。
自我按摩的同時,配合中西藥物治療,以及針灸治療,面癱的恢復并不是一件難事。
探討中醫理論,傳播中醫文化
發展易數中醫,追求精準中醫
去偽存真,求真中醫
歡迎訂閱杏廬醫話,歡迎分享
訂閱號:杏廬醫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