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繼承、服務、智能、發展”為主題的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藥調配與監測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就中藥調配工作的重要性、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藥調配是中藥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根據醫師處方或患者要求,將中藥飲片或中成藥調配給患者使用的過程。中醫處方通過辨證論治、組方遣藥而發揮療效,只有調配符合醫師處方意圖和調配準確無誤,才能使中醫的理、法、方、藥取得一致。可以說,中藥調配工作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藥物的臨床療效與安全,中藥調配是中醫臨床藥學的基礎。
中藥調劑主要是指飲片的調劑,用于制備中藥湯劑,一般可分為審方、計價、調配、復核及給藥5個環節。“外行人會說,中藥調劑人員不就是抓藥的嗎?”北京藥學會常務理事兼中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翟勝利指出,調劑人員不僅要了解所調劑藥品的品種和數量,還要能夠辨識藥品的真偽、清潔衛生和炮制是否得當等中藥質量問題,以及醫師處方和患者使用方法是否正確等中藥合理使用問題。
在中藥飲片的使用上,翟勝利認為中藥調劑人員要擅長運用眼觀、鼻聞、口嘗、手摸等傳統鑒別方法確定中藥飲片的真偽優劣。如“四大懷藥”中的懷地黃鮮品斷面中央應有導管呈放射狀排列,俗稱菊花心;薄荷以葉密,手搓后清涼香氣濃郁的江蘇產蘇薄荷為佳;北京地區用的桑葉應為經霜后采收,增加了寒涼之性的霜桑葉,其鑒別方法為手握應有扎手的革質樣感覺。
調劑中各種器具的使用十分重要。例如,有些藥物含油脂類或揮發性成分,抑或屬貴重細料類藥物,預先加工會造成有效成分損失,還易出現蟲蛀、發霉、泛油、變質情況,故需用銅缸進行臨時搗碎。
此外,不同的中藥飲片要采取不同的搗碎方式,搗至不同的性狀,以適度為宜。例如,砂仁要搗出白芯、冒出香氣,杏仁或桃仁要搗成泥狀,半夏應輕砸成瓣狀,黃連要砸劈,大棗砸癟即可。為達到這樣的要求,中藥調劑人員既要具有熟練的中藥業務知識,又需具備中醫理論基礎知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在賀信中指出,中藥調劑人才出現了斷檔的情況,目前正面臨著失傳的窘境,不少中藥銷售機構中并沒有專業的調劑人員。
中藥調劑包括處方審核、劑量調配、處方應付、調配復核、發藥交待、藥物煎煮、配送等環節,是中藥應用于臨床的最后一個關鍵環節。若中藥調劑人員不能鑒定藥品的優劣,不懂飲片治療的好壞,不了解劇毒藥的限量和各種常用藥的劑量,不能按照中藥炮制原理和中醫中藥的理論來正確表現醫生的用藥意圖,就難以用科學的方法準確地調劑中藥處方,只能“照方抓藥”。
國醫大師金世元指出:“在傳統中醫藥體系中,中藥調劑是藥材從藥房交付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后一道‘閘門’,但現在的調劑師大部分只經過短期培訓便領證上崗,實踐經驗較少,這也是近年來中藥臨床安全性問題時有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藥飲片調劑給付混亂的問題由來已久,地方多各自施政,如有關處方調劑的規定,分散地出現在各地方編訂的飲片炮制規范、中藥學或炮制學教材中。由于全國各地的醫學流派及用藥習慣的不同,造成了處方給付的“約定俗成”的不同,全國一直沒能形成統一的操作標準和技術規范。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藥調配與監測分會會長翟華強介紹,目前北京已經擁有了相應的中藥調劑工作規范——《北京市中藥飲片調劑規程》,但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還需多方共同努力。他指出,應借助中國中醫藥信息研究會中藥調配與監測分會這個全國性的學術平臺,推進中藥調劑工作的標準化,傳承前輩絕學與職業精神,服務于中醫臨床藥學,促進中藥調劑學科的健康發展。
我國臨床藥學服務參差不齊,很多醫院的臨床藥師習慣于以藥品供應和被動服務為中心的工作模式,尤其是中藥師大都只在藥房單純抓藥,并未向病人提供其他的藥學服務。此外,由于中藥房每天湯劑數目大,中藥調劑人員調配處方、煎藥花費大量時間,調劑效率低下,無暇進行藥學關懷,發藥交待不明確或并無發藥交代,病人取藥還需排隊等候,沒有一套完整的中藥配送系統,“煎藥難”“等藥難”問題突出,諸多因素阻礙了中藥藥學服務的開展。
“中藥調劑是傳統、古老的學科,而信息是現代的,我們一定要把現代技術引入到傳統學科,幫助傳統的學科做大做強。”據翟華強介紹,目前國內一些醫院已經實現中藥湯劑配送,雖不甚成熟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患者的時間,優化了患者用藥流程。他認為,實行飲片智能調劑配送是大勢所趨,可真正解決患者“煎藥難”“等藥難”問題。隨著互聯網等現代技術與中醫藥產業的結合,未來應該能夠對飲片貯存、炮制、調劑的全過程進行檢測,真正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從而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文/本報記者 王 寧)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授權。